第111章
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说到底,他相信汉王朱高煦。 同时,周忱也不甘心,这辈子就耗在羊毛上面了。 诚如汉王殿下所说,卖羊毛只能给朝廷增加收入,对他周忱自己而言,却根本没有丝毫益处。 要是京察到来,吏部怎么给他这位户部主事评价? 难不成写一句羊毛卖得很好? 卖一辈子羊毛,他周忱还是个户部主事! 没了“牧羊计划”,周忱就没了那份灭国大功! 所以,他应该及时从羊毛里脱身。 此去江南清查官田催缴赋税,注定会充满艰难险阻。 但是,一旦事情做成了,皇帝陛下满意了,那就是大功一件,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而且汉王还强行将锦衣卫配备给了自己,还有他亲自坐镇京师了却自己的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要是自己还做不出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怨不得他人,自己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朱高煦瞧见周忱接旨,一颗心顿时放回了肚子里。 这是他昨日的建议,当众宣布周忱受命前去江南清查官田,让那些江南豪强做好准备,掉以轻心。 毕竟周忱年纪不大,官职不大,品秩也不高。 那些个江南豪强,都是自视甚高的主儿,自然不会把一个区区户部主事放在眼中,这就给了周忱破局的机会! 只要周忱在江南干得好了,那这就是大功一件,明明白白地写到他的履历上面。 朱棣这个坑儿贼见到了他的财税本事,也会真正认可周忱,让他将来接替夏元吉,执掌大明的国库钱粮! 清查江南官田,这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向士绅宣战的第一步! 只要这一步稳稳地踏出去,朱高煦就会立马祭出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彻底将这些士绅缙绅打落下马! 说到底,这是永乐朝,重武轻文的朝堂体制,就保证了这些个文臣缙绅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他们即便再如何不愿意,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承着受着! 朱棣同样在观察众人的神情,思考自己这么做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江南官田,必须要清查。 老二口中的那个“恶性循环”,必须要彻底打破! 皇帝,这是大明的主人,而不是士绅! 继续任由这些士绅为非作歹下去,只怕整个大明都会陷入那样可怕的恶性循环! 清查江南官田,也是给整个天下释放出一个信号。 希望周忱此子能够做出一番成就,震慑住天下士绅吧! 但是,老二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这个反骨逆子选择滞留京师,难不成是真因为张軏之死受到了刺激,所以又开始想要夺嫡争位了? 那可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了! 第456章 废除锦衣卫!满朝文武罕见对外! 正当这个时候。 意外却是突然发生了。 只见刑部侍郎金纯施施然地出列。 “陛下,锦衣卫负责值戍宫廷,此次却暗中行谋逆之举!” “虽然首恶张軏冯奎等人均已伏诛,但是锦衣卫身为天子耳目之司,平日里便嚣张跋扈,肆意妄为,仗着陛下恩宠滥用私刑,横行无忌,甚至还敢欺君瞒上,堪称罪大恶极!” “这是臣收集的锦衣卫罪证,足有数千条之多,其犯下的罪证简直是罄竹难书,触目惊心啊!” “此次靖江王一案,正是锦衣卫百户穆肃从中作梗,威逼利诱靖江王朱佐敬,蓄意谋害太子殿下,搅乱视听!” “臣请陛下废除锦衣卫,将其一干人等全部下狱,追究其罪行!” 金纯现在是真的怒了,甚至是勃然大怒! 原本锦衣卫就是游离在大明律令外的特殊机构,极大地损害了大明律令的公正严明,所以三法司官员对这锦衣卫可谓是深恶痛绝。 奈何锦衣卫是天子亲军,是皇帝陛下故意设置来监察百官的特务机构,即便他们对锦衣卫再如何痛恨,也只能忍着受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这一次,金纯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些锦衣卫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硬生生地炮制出了一场污蔑太子爷的滔天大案! 偏偏他金纯还浑然没有察觉,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怀疑起太子殿下的人品,悍然上奏弹劾太子表里不一,多行不法! 要不是皇帝陛下顾念他金纯以往的功绩,只怕他金纯现在都已经被打入天牢,等待处斩了! 这些该死的锦衣卫,真是天杀的狗东西! 这一次锦衣卫首领张軏发动叛乱罪行确凿,他与他那些心腹虽然死了,但是锦衣卫还在! 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就是一次机会! 不同于文臣集团与武官勋臣的朝堂争斗,所有官员几乎都对锦衣卫极其痛恨! 毕竟任谁头顶上一直悬着一把利剑,心中都会觉得不舒服不高兴! 更何况这锦衣卫那是出了名的六亲不认,狠辣无情,堪称臭名昭著! 现在百官逮着了机会,自然不会白白错过! 毕竟锦衣卫谋逆这是事实,皇帝陛下就算再不乐意,他也得考虑一下朝野民议吧? 你这位大明天子的耳目之司,不但蒙蔽你哄骗你,而且还在暗中策划了一场谋逆叛乱! 稍微有些主见的帝王天子,都会因此对锦衣卫生出忌惮之心,更何况是一向英明的当今陛下? 所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一次废除锦衣卫的机会! 朱高煦冷眼看着这一幕,心中暗道了一声好险。 他就知道,文武百官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定然会趁机发难,整死锦衣卫众人。 这金纯也算是位老实人了,一直兢兢业业地操劳国事,结果被一个锦衣卫百户给摆了一道,差点让他金纯成了将太子拉下马来的第一人! 老实人发怒了,后果很严重啊! 现在金纯这位老实人,打响了对锦衣卫的第一枪。 紧随其后,便是一众文武官员齐齐上阵,请求皇帝陛下废除锦衣卫。 有的义愤填膺,历数锦衣卫的种种暴行…… 有的泪流满面,撸起袖子展示锦衣卫给他留下的伤痕…… 还有的情绪激动,混在群臣里面鼓噪怂恿,大声呼喊,似乎这个时候不喊上两嗓子,那就是立场不对了…… 一时间,偌大一方殿宇,吵闹得如同菜市场一样,听得直让人心浮气躁。 朱棣高坐在龙椅上面,看着这满朝文武的丑态,忍不住怒喝道:“够了!都给朕闭嘴!” “尔等好歹也是朝堂重臣,像市井泼妇这般哭喊吵闹,成何体统?” 眼瞅着皇帝陛下发怒了,群臣顿时乖乖闭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面,仿佛方才那一幕根本没发生过一样。 然而金纯还是跪倒在地上,没有起身退缩。 显然,今日皇帝陛下不给出一个说法,这位颇有美誉的贤臣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见此情形,朱棣也觉得有些头疼。 锦衣卫啊,这可是一把好刀,就这么废了,难免有些可惜。 但若是不废掉,只怕这些朝臣也不会善罢甘休,更堵不住朝野民议,悠悠众口! 毕竟此次锦衣卫谋逆叛乱乃是事实,总得给出一个合适的说法。 朱棣沉思了良久,最后看向了太子爷。 “太子,你觉得呢?” 大胖胖闻言一愣,随即急忙出列道:“陛下,锦衣卫多行不法之事,导致天怒人怨,此次更是谋逆叛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开玩笑,大胖胖肯定是支持废除锦衣卫的。 他太子府的属官,至今折在锦衣卫诏狱里面的,少说也有上百号人了! 那些可都是他朱高炽精心挑选的贤才干吏,就这样白白丧命于诏狱里面,这份仇可是大了! 而且大胖胖本就性子宽厚仁慈,对于锦衣卫这种心狠手辣的特务机构,一直都极其厌恶,废了也就废了吧! 听到这个回答,朱棣并没有觉得意外。 这就是太子啊! 叹了口气,朱棣又看向了面无表情的朱高煦。 “汉王,你也支持废除锦衣卫?” 随着朱棣的发问,满朝文武都齐刷刷地看向了朱高煦。 他们很是希望,这位汉王殿下能够看通大势,顺势而为。 然而,汉王果然还是令他们失望了。 只见朱高煦毫不犹豫地开口道:“陛下,臣不同意!”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百官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甚至有人低声议论,汉王与锦衣卫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对此朱高煦并不在意,而是高声道:“锦衣卫并非只有那些作恶多端的锦衣卫,还有位为国立功的锦衣卫!” “我大明多次北伐大捷,全仰仗于锦衣卫冒死刺探敌情搜寻敌踪,这是谁都抹杀不了的功绩!” 听到这话,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百官也都变了脸色。 “锦衣卫的这份功绩,的确值得嘉奖,朕从未忘却。” 眼见事情有变,金纯再次发出了质疑。 “陛下,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并不能相抵,更何况什么功绩能够抵消谋逆叛乱之罪?” 朱高煦闻言叹了口气。 他很明白,今日不出点血,这些朝臣是不会满意的。 “诸位臣僚之所以如此愤恨锦衣卫,不过是因为北镇抚司,不过是因为诏狱!” “既然如此,臣请陛下降旨,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 朱棣闻言一愣,随即反应了过来。 老二这个脑瓜子,还真是好使。 烧了锦衣卫的刑具,放了锦衣卫羁押的案犯移交三法司处理,那就意味着锦衣卫失去了诏狱! 但是,也仅仅如此,锦衣卫并没有被废除! 一个诏狱罢了,表面上没了,暗地里可以有无数个! 想着,朱棣立马下定了决心,不等金纯继续开口,当即下令道:“准奏!” “自即日起,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 第457章 战争打响!临行前的交代! 汉王府。 朱高煦正抱着小棉袄嬉闹。 韦妃日渐丰腴,看着父女二人,脸上满是幸福笑容。 正当这个时候,王府管家朱二八匆匆走了进来。 朱高煦见状叹了口气,将闺女交给了韦妃,匆匆来到了正堂。 只见新任采访使周忱与一名面容阴翳的男子,正在等着自己。 见此情形,朱高煦心中生出了些许猜测。 “你是锦衣卫的人?” “卑职锦衣卫指挥佥事刘忠参见王爷!” 刘忠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跪倒在地上,恭恭敬敬地行礼。 这一幕倒是给周忱整不会了,因为他已经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面。 朱高煦看着跪地的刘忠,思忖片刻之后,叹气道:“刘忠?你是张軏的人?” 刘忠方才口称“王爷”,而非“汉王殿下”! 仅仅只是这个小细节,就足以证明,他是张軏留下的暗子了。 “回禀王爷,卑职是指挥使大人的心腹。” “唔……聂兴与姚广孝何在?你知道吗?” 朱高煦没有纠结这个问题,而是问出了他最关心的事情。 张軏冲击东宫当日,朱高煦曾命聂兴前去监视张軏,试图探查出张軏的真正目的。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张軏直接悍然冲击东宫,引发了一系列变故,聂兴与姚广孝也不知所踪,至今生死不明。 直到今日,朱高煦都不知道聂兴的生死,似乎这家伙已经被当成张軏同党,身首异处了! 刘忠闻言苦涩一笑,低声解释道:“当日聂千户潜入指挥使大人后院,被我等察觉,身陷困境,指挥使大人念及旧情,并未对聂千户下杀手,而是制住了他!” “大人命卑职留守镇抚司衙门,一旦禁军前来围剿,即刻缴械投降,并将一切罪名推到他头上,聂千户与姚广孝也落入了禁军之手,卑职并不知道他二人如今身在何处!” 朱高煦闻言一怔,随即破口大骂。 “朱棣!” “你这个坑儿贼!” “老子跟你没完!” 这个天杀的坑儿贼,非但不处置姚广孝,还扣押了聂兴,这是在给自己上眼药啊! 不过朱高煦还是觉得有些不解,毕竟张軏既然决定冒死冲击东宫,为何还要留下刘忠这个心腹? “张軏为什么留下你?” “大人让我向王爷传一句话!” “说吧!” “王爷,是阿軏让兄长去告密的!” 朱高煦闻言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张軏故意让张輗向朱棣告密? 为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个该死的蠢货! 刹那间,朱高煦暴怒到了极点! 直到现在,他才终于明白,张軏这个混账东西,根本就是一心求死! 他早就看穿了姚广孝的怂恿蛊惑,却装作没有发觉,故意配合姚广孝假死,故意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暗地里却给自己设下了一个死局! 难怪朱棣会匆忙回京,还未曾告诉任何任何人! 难怪张輗会突然反水,置血脉亲情于不顾! 难怪张軏会慨然赴死,临死前还放了大胖胖! 这从一开始,全都是张軏这个蠢货的计划! 他从一开始,都没有想过袭杀太子与太孙! 他张軏要的,是用他自己的死,用他自己的命,唤醒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之心! “用阿軏的尸骨,铸就王爷的帝路!” 呵,多么可笑啊! 老子真要想夺嫡争位,老子真要想当皇帝,用得着你张軏的命吗? 你这个该死的蠢货! 刘忠以头触地,恸哭道:“卑职恳请王爷,不要辜负大人的期望!” “当初大人定下计划之后,转手就让卑职上密信弹劾他自己,如此方才保全了卑职一命!” “卑职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大人告诉卑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够了!”朱高煦陡然怒喝道,“给老子闭嘴!” 他没有想到,张軏这个混账东西,做事情会这么狠,这么不留余地! 哪怕是送自己上路,他还是做得这么决绝坚定,甚至还留下了诸多后手! 张軏啊张軏,老子恨不得揍死你啊! 朱高煦长叹了一声,强忍着心头的哀伤,看向周忱刘忠二人。 “周忱,你此去江南,清查官田也好,催缴赋税也罢,记住四个字,均平负担!” “甭管什么士绅豪强,甭管他们背后有什么大人物撑腰,该交的赋税一分都不能少,如果这些狗东西还要拖欠不愿上交,抄家灭族,杀一儆百!” “但是,对于那些本就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本王希望你心中有一杆秤,该减免的减免,该消除的消除!” “那些个地方官员将士绅豪强的赋税摊派到平民百姓头上,现在你就应该反过来,平民百姓差了多少银子,你也可以摊派到士绅豪强头上,杀鸡儆猴之后,本王相信他们不会为了钱真的不要命!” 听到这话,周忱急忙点了点头。 说白了,汉王爷就是要他双标对待,而且是与地方官员完全相反的双重标准! 毕竟江南之地,真正有钱的还是士绅豪强! 而平民百姓早就因各种苛捐杂税而不堪重负,别说催缴赋税了,真要将这些平民百姓给逼急了,闹出人命甚至都有可能。 朝廷想要看到的,或者说朝廷想要得到的,是江南豪强这些年来拖欠的赋税钱粮! 而这,也是他周忱的任务目标! 最穷的是平民百姓,最富的是士绅豪强! 那么,这笔赋税钱粮该从何处来? 自然是士绅豪强! 朱高煦又看向了刘忠,沉声道:“你也知道,你们锦衣卫现在的处境!” “此次跟随周忱前去清查江南官田,这是你们锦衣卫翻盘的最后一个机会,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向皇帝陛下证明尔等锦衣卫还有存在的价值!” “本王之所以让锦衣卫去江南,便是给你们留下了一条后路,反正锦衣卫早就是臭名昭著,所以此去江南也无需顾忌什么,该杀的杀,该抓的抓,拿出锦衣卫的本事来!” 朱高煦看着二人,眼中升腾起了无穷战意。 “二位,江南这一仗,乃是影响深远的第一仗!” “这一仗胜了,本王会趁机将更多人拉下马来,将其彻底打落尘埃,永无翻身之日!” “京师有本王坐镇,不管外界传闻如何,二位只要相信本王即可,本王在京一日,二位便可放手施为一日!” “放手去干吧,天塌了,本王给你们顶着!” 第458章 废除奴籍!永乐帝的真香定律! 周忱与刘忠走了。 意气风发地前往江南! 经过汉王朱高煦一顿忽悠,二人现在可谓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毕竟他们二人身上都肩负着不小的使命,周忱是为了解救江南之地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而刘忠则是为了振兴锦衣卫。 怀揣着同样的目标,二人当即动身赶往了江南。 朱高煦将自己锁在了书房一整晚,直到第二日小鼻涕匆匆赶来,宣他入宫觐见。 虽然朱高煦对此很是疑惑,但毕竟朱棣亲口传见,他还是不敢耍什么小性子。 然而等他匆匆赶到乾清宫后,却是直接被一堆奏章摔到了脸上。 “逆子!” “你这个反骨逆子!” “看看你做的好事!这些都是弹劾你这个汉王爷的!” 朱高煦骤然间被一堆奏章摔脸上,气得差点跟这坑儿贼对喷起来。 好在他勉强忍住了怒火,低头随便捡起了一封奏章,看过之后这才明白了。 原来是因为奴隶贸易的事情。 上回他说服了金忠、蹇义、夏元吉这三巨头,就马不停蹄地打开了市舶司。 所谓市舶司,就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 大明朝的市舶司,主要是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宁波)、广东广州三市舶司。 在广东广州的市舶司,是专为占城(越南)﹑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西亚)﹑真腊(柬埔寨)等诸国朝贡而设;在浙江明州的市舶司的是专为倭国朝贡而设;在福建泉州的市舶司是专为琉球朝贡而设。 不过因为洪武后期倭寇日益猖獗,太祖高皇帝直接推行严格的严禁政策,甚至一度废止了三市舶司。 到了永乐年间,因为郑和下西洋的缘由,海外诸国纷纷前来大明朝贡贸易,朝廷为了彰显天朝威严,又增设了诸多海关港口。 如在广州设怀远驿,在泉州设来远驿,在宁波设安远驿,由市舶司掌管接待各国贡使及其随员,还在交趾云屯设市舶提举司,专门接待西南诸国贡使。 而这些弹劾奏章,大多都是针对宁波安远驿,或者说针对倭奴贸易! 因为监国汉王爷力排众议,大力支持此事,导致郑和水师在倭国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掠夺了大量的倭奴送到安远驿。 朱高煦也没有闲着,上回说服了三巨头后,就与户部尚书夏元吉碰面,安排了贤臣户部左侍郎古朴前去主持此事。 结果古朴这老小子,毕竟是个文臣,对奴隶买卖这种事情持反对意见。 在他的有意泄露之下,现在谁都知道朝廷在宁波安远驿,购买囤积着大批倭奴,正送向各处施工现场,充当劳工苦役。 这个消息一传出,那可是真不得了,瞬间就炸开了锅啊! 朝廷进行奴隶买卖,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啊! 大明朝以往可是怀柔远仁,用仁德降服了周边邻国,奠定了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 可是到了汉王朱高煦监国理政的时候,一切全都变了! 随着诸王外放的政策推行,宗室亲王携带战兵攻打四方邻国,搅得整个天下不宁。 如果说诸王外放还有借口与理由说服天下,那这倭奴贸易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丧尽天良啊! 程朱缙绅仿佛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各地官员纷纷上奏弹劾他这个汉王爷,就差将他骂成是国贼了! 怪不得朱棣这个坑儿贼会发这么大的火,换做朱高煦自己看了,也难免会忍不住动怒。 文人的笔,真是阴毒狠辣! 不过朱高煦早就做好了完全准备,所以现在那是一点也不慌。 “爹啊,你发怒之前先搞搞清楚,这事儿要是没有金忠蹇义夏元吉这三巨头同意,儿子敢做吗?” 朱棣闻言一愣,随即果断命人把三巨头请来。 “你个逆子,给朕跪下!” 疑惑归疑惑,发怒还是要发怒的。 朱棣一直对自家老二心怀不满,现在逮着机会了,自然要好好整治他一番。 三巨头接到命令匆匆赶来,一走进大殿,就见皇帝陛下正对着汉王朱高煦破口大骂。 嗯,还是熟悉的场景,还是熟悉的味道。 朱棣见三巨头到了,这才恋恋不舍地收起了怒火。 “三位爱卿,倭奴买卖这件事情,你们可曾知晓?” 听到这话,夏元吉也没有迟疑,直接开口道:“皇上,这可是好事啊!” “对啊皇上,此事汉王曾经与我等商议过,全票通过了!” “陛下,这可是一项仁政,朝廷当鼎力支持!” 朱棣:“???” 啥? 啥情况? 这还是仁政? 这三个老货疯了吧? 还是说我眼花耳鸣听错了? 永乐大帝愣在原地,开始怀疑起了人生。 三巨头见状也很识趣,将倭奴贸易的种种好处,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光是解放各大工程项目的苦役,让他们回乡安心耕种,提高大明粮食产量这一条,就令朱棣瞬间动容。 听完三巨头的解释,朱棣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汉王朱高煦,神情变得很是精彩。 嘶……好尴尬啊! 自己这回好像又错怪了老二。 刚刚还把老二臭骂了一顿,就差上脚踹了,结果发现人家是对的,现在该怎么收场? 朱棣看向三巨头,三巨头面无表情,不敢吭声。 他们三人又不傻,你自己错怪了人汉王,自己想办法解决,看我们三个作甚? 你们父子二人之间的事情,我们三个不掺和。 万般无奈之下,朱棣只能轻咳了两声。 “咳咳,老二呐,地上凉,快起来吧!” “爹啊,把聂兴放了吧!” “放放放,多大点事……”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像极了一对大小狐狸。 朱高煦这才施施然地起身,笑道:“爹,其实你可以借此机会,直接废除奴籍,准许这些奴隶出贱为良,改业从良。” 此话一出,朱棣与三巨头都变了脸色。 因为,汉王这个提议,牵连太大了。 “说白了,这些士绅缙绅之所以齐齐上奏弹劾反对此事,就是因为倭奴贸易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这些个官员老爷们,谁家中没有几十上百个奴仆杂役?但是这些奴仆杂役可都是汉人,可都是大明子民!” “倭奴贸易一旦成型,朝廷为什么不可以废除奴籍,将这部分数量惊人的汉人子民解放出来,让他们出贱为良做良善百姓,耕田种地恢复生产?” “爹啊,光是这一条,就足以排在您老文治第一条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朱棣:“!!!” 废除奴籍! 文治第一条! 成为千古一帝! 第460章 何为仁政?这他娘地才叫仁政! 废除奴籍啊! 光是听到这句话,就足以令人血脉偾张了。 这奴籍也算是传承千年了,一直到前宋才出现了官方颁布的法律,禁止人口买卖。 大蒙古元朝本身就是奴隶政权死而复生,到了大明朝,虽然没有奴籍,但是有贱籍。 朱高煦见永乐帝有些意动,趁热打铁地开始了忽悠。 “爹啊,我大明朝贱籍子民,数量一直不少,日子过得也很是悲惨!” “如广东的疍户,一生必须与船为伴,吃喝拉撒必须全在船上,不许上岸居住耕种……” “如两浙的惰户,不许读书识字,不能和良民坐在一起,贱民女性穿衣服颜色不许和良民一样,在路上拿伞必须倒着拿,走路脖子上还得戴铃铛,显示出自己是属于贱民……” “还有安徽的伴当,也是奴籍行列,相当于士绅豪强的农奴,一辈子要给士绅豪强做牛做马,哦还不只是一辈子,而是世世代代!” “这些贱籍子民的子孙后人,生下来也就是贱籍,一辈子都是贱籍,贱籍娶媳妇儿也只能找贱籍,世世代代永生永世都是贱籍,都是士绅豪强的奴隶!” 听着汉王朱高煦这些叙述,朱棣与三巨头顿时沉默了。 的确,这样的日子,未免太令人绝望了啊! 自己是贱籍也就罢了,给人当牛做马了一辈子,自己的子孙后人还不能改变身份,生下来就是贱籍,注定命运跟自己一样悲惨,这如何接受得了? “我大明朝贱籍子民大多来源于战争掠夺的战俘、平民以及罪犯家属等,子子孙孙世代为奴,隶属于主人。” “但是发展到现在,江南的富户豪强,家中奴仆多达数千人,这些签了卖身契的奴仆,子子孙孙,世代不能脱离贱籍,除江南之外,河南、山东等省的富贵人家也是蓄奴成风。” “难道这些奴仆杂役当真全都是贱籍子民?不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可都是民籍,因为天灾人祸沦为流民,走投无路之下只能签了卖身契,沦为士绅豪强的奴仆杂役苟全活命!” 朱高煦直接点出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听得众人眉头紧皱。 原本好好的良善子民,或是因为天灾,或是因为人祸,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签订卖身契,成了士绅豪强的奴仆杂役。 这是他们这些朝堂重臣的失职,更是朱棣这位大明天子的失职! 可笑地方官员一直都在鼓吹盛世,粉饰太平,移人视听! 偏偏他朱棣这位大明天子,之前还相信了,为自己的文治武功感到骄傲! 结果,那什么“太平盛世”,现在成了自家老二的巴掌,一次打得比一次更狠! 饶是朱棣心思深沉,此刻一张老脸也有些挂不住了。 “爹啊,你知道现在奴籍在籍人口只有多少吗?” “不过二十万人口左右!” “但是你去看看,这天下为奴为为婢的大明子民,何止二十万?” “五十万,八十万,甚至高达上百万!” 这个说法,不难得到证实,至少光是从这些京官家中奴仆成群,就可见一斑! 天下官员多如牛毛,每人家中豢养几十上百个奴仆杂役,那数量与百万也相差无几了! 朱高煦话锋一转,突然提起了一件旧事。 “爹,你应该还记得洪武年间的郭桓案吧?” 郭桓案! 三巨头与朱棣面面相觑。 他们何止是记得,简直就是触目惊心! 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太祖震怒下令调查。 经查,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 太祖高皇帝震怒之下,决心趁机扫荡全国贪污官员,展开了一场血腥大清洗。 最终,太祖高皇帝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涉案官员尽皆处死,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甚至为了追讨赃粮,演变成了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遭到抄家破产的士绅豪强不计其数! 这就是“郭桓案”! 即便过去了这么久,三巨头现在想起来,还是心肝儿有些发颤。 那位太祖高皇帝,当年可是用一场又一场的血腥大案,敲断了所有文人的脊梁骨! 朱高煦似笑非笑地看着三巨头,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 “爹,你觉得太祖高皇帝为什么要借着追讨脏粮的借口,放任锦衣卫抄家追缴那些个士绅豪强?” 听到这话,朱棣脸色微变,三巨头则是眉头紧锁。 “郭桓一案真相大白,涉案官员尽皆被处死,脏银脏粮难道朝廷当真没找到?” “就算脏粮真被他们藏起来了,也不可能牵连那么多的豪强富户吧?” 看着笑眯眯的朱高煦,朱棣脑海中陡然浮现出了一个可怕念头。 “老二,你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是故意这么做的?” “对!”朱高煦给出了肯定回答,“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元末乱世,灾荒饥馑,疾病瘟疫,连年兵祸……种种原因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太祖高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蒙元时代长期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使得人口得以稳定增长。” “在这个大背景下,朝廷一直鼓励百姓子民拓荒垦殖以提高粮产,那么就需要大量人口,这批人口从哪儿来呢?短时间内生也生不出来啊?” “所以,郭桓案爆发了,或者说洪武年间爆发的四大案,都是有着这么一层影子!” “这些个士绅豪强、勋臣贵戚被满门抄斩,抄家灭族,大批奴隶得到解放,朝廷再将那些士绅豪强的田地分配给这些奴隶,那这人手不就有了吗?粮产不就提高了吗?” 朱棣与三巨头听得头皮发麻,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 虽然他们很不愿承认,但是结果证明,人家说得还真有可能就是事实! 太祖高皇帝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原本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频发,民生多艰,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国力迅速增强,人口大量增长,当真形成了一副治世局面! 朱高煦见朱棣陷入了沉思,便看向了三巨头。 “三位,什么才是仁政?” “不是那些文臣缙绅天天嗷嗷叫着,推行一些有利于他们谋取私利的政策,结果对百姓而言毫无益处,那是仁政吗?” “废除奴籍贱籍,解放全国奴婢,促进社会生产国力增强,这他娘地才是真正的仁政!” 三巨头:“!!!” 你说就说。 咋还急眼骂人了呢? 第461章 老四啊,文治武功都摆在你面前! “仁政!” “何为‘仁政’?” “以民为本这才是仁政!” “真正有利于平明百姓的国策这才是仁政!” 朱高煦张口喷了永乐帝与三巨头一脸口水,硬生生地喷得这四位大明朝最有权势之人,张口都无法反驳。 这一幕倘若被顾佐顾喷子看到了,只怕会将汉王朱高煦视为人生楷模。 毕竟在这个大明朝,敢这么怒喷皇帝陛下的,也就这位汉王爷。 朱棣与金忠等人被喷得满脸口水,偏偏还真没办法发作。 毕竟人家汉王占着理,真正做到了为天下百姓考虑,而不是为官员缙绅谋利! “以往那些个官员缙绅鼓吹的仁政善政,说到底最终从这些仁政善政里面获利之人,反倒不是底层百姓,而是官员缙绅,士绅豪强!” “这也是为何他们愿意支持原因推行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些朝廷推行的仁政善政,反倒成了官员缙绅谋利的工具与手段,等同于又给他们增加了一条财路,他们为什么不鼎力支持?他们为什么不大肆鼓吹粉饰?” 朱高煦看向永乐帝与三巨头,嘴角满是戏谑嘲讽。 “就如方才我们提到的江南豪强集体逃税欠税,欠款毕竟是欠款,他们也是打了欠条的,那些拥有大量土地良田的士绅豪强,经常拖欠数额巨大的税款,他们为什么敢
相关推荐: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我的傻白甜老婆
红豆
秘密关系_御书屋
白日烟波
弟弟宠物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万古神尊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