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小说

星尘小说> 穿成恶毒小姑子怎么办(NP) > 第71章

第71章

煌盛世…… 但是汉王爷既然把这农桑放在第一位,就证明他最想要看到的,就不是这农桑,而是后面那仨…… 商税改制! 交趾布政! 征伐倭国! 只是这三大主题,哪一个都不好写啊! 于谦看着这些离经叛道的试题,却是险些乐出声儿来! 有趣! 真是有趣! 倒是没有想到,那位汉王爷,还真对自己的脾气。 他这个离经叛道的年轻小伙,就喜欢这些离经叛道的题目。 第一思想,不是农桑,更不是粮食,而是土地! 于谦可是知道,地方乡野士绅兼并土地成风,汉王爷的深意,应该正是在此! 第二思想,商税改制,于谦不懂,不敢掺和。 第三思想,交趾布政,这看似很难,实则最为简单。 联想到朝廷近些日子的大动作,于谦不难猜到,这“交趾布政”指的不只是交趾,而是——整个南洋! 南洋之地,局势错综复杂,却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至于最后一道思想,征伐倭国,于谦同样不想掺和。 写得出彩了,那就是有伤天和,不人道。 写得委婉了,那就是违背本心,没意思。 想着,于谦决定了从第三思想入手。 交趾布政! 不,格局小了。 应该是…… 南洋布政! 第295章 宗藩制度!大胖胖心态也崩了啊! 御书房。 朱高煦正与大胖胖插科打诨。 殿试只考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然后开始阅卷。 这一天时间里,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需要应题作出一篇格式工整的锦绣策文,也算是难为他们了。 而且此次殿试乃是朱高煦亲自出题,农桑土地、商税改制、南洋布政、征伐倭国……这每一道思想主张看似简单,实则都饱含着深意。 就是不知道,这三百九十九名贡士中,有几人能够符合自己心意! 朱高煦长叹了一声,而后看向了大胖胖。 “老大,我有意召集藩王入京,你觉得如何?” 大胖胖:“???” 啥? 如何? 如何你大爷啊! 召集藩王入京,你丫想做什么? 太祖高皇帝为了防止亲王作乱,定下了二王不得见面的规矩! 可你丫倒好,把你爷爷的话当放屁,现在是巴不得来一场藩王大聚会! 咋滴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一下如何造我们燕王这一脉的反呗? 几乎没有犹豫,大胖胖直接拒绝了朱高煦这个提议。 “老二,不妥啊!” “你一个监国汉王爷,召集藩王入京,那朝野上下会如何看你?一人一口唾沫淹都要淹死你!” 听到这话,朱高煦无所谓地耸了耸肩。 “怕什么?我现在的名声,只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趁着老头子还没回来,抓紧把事情办了,然后直接开溜!” 大胖胖闻言一怔,深深地看了自家老二一眼。 这家伙,真是……让人感动啊! 不过心里感动归感动,但大胖胖还是不同意。 毕竟此事牵连太大了,一个处理不好,他这个当朝太子爷与老二这个监国汉王爷,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老二啊,你忘了咱们家是怎么上位的了?你忘了老头子是如何整治那些宗室亲王的了?” 朱高煦听到这话一愣,随即苦笑了起来。 这倒真是个麻烦事情! 咱家怎么上位的? 造反呗! 燕王朱棣一脉,通过起兵造反,夺了太子朱标一脉的帝位。 而且正因为朱棣是夺嫡造反成功上位的,为了防止有宗室亲王模仿自己,所以他即位称帝后也大力着手削藩,对待那些兄弟侄子毫不客气。 建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齐泰、黄子澄等文臣的鼓动怂恿下,大力开始削藩,十个月间连续削掉了五个藩王。 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贬为庶人发配云南,建文四年又被召回京城看守。 朱棣称帝以后,恢复朱橚爵位,重回封地开封。 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建文帝以谋反罪名将他贬为庶人,之后软禁南京长达四年。 朱棣称帝后恢复爵位,但在永乐四年,又被人弹劾,被圈禁在金陵帝都。 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建文帝将他贬为庶人,燕王朱棣即位后将其爵位恢复。 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建文帝以谋反为名特命其回京问话,朱柏不堪其辱,便自杀而亡,永乐年间被平反。 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建文帝以谋反的罪名将他废为庶人,最后流放到福建漳州,朱棣上位后恢复了他的王位。 这五位是建文年间最惨的五位宗室亲王,而其他那些王爷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然而屁股决定脑袋,朱棣上位之后,也感受到了太祖分封的镇边塞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所以深知削藩势在必行。 不过他并没有建文帝那么愚蠢,即位之初并不急于削藩,反倒是为了得到藩王的认同和支持,对藩王十分优待。 等到自己帝位稳固了,他才开始着手敲打这些不听话的宗亲们。 并且朱棣削藩并没有一刀切,而是根据藩王的不同表现进行区别对待。 不听朝廷管束、威胁到皇权的则坚决削去爵位,如齐王朱榑、谷王朱橞。 对没有危及皇权的藩王,则放宽容忍度,进行优待,如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同时他还敲打辽王朱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藩王,削夺其护卫,削弱其实力。 经过建文朝与永乐朝的连续打压,当年洪武朝显赫一时的镇边塞王,如今已经风光不在,要兵没兵,要权没权,只能老老实实地做个富家翁。 而且朝廷还规定他们不得参与“士农工商”四民生活,这就导致不少偏支庶出的宗室成员,承袭不了爵位又没有多少俸禄,养家糊口都成难题,甚至后面还出现了大明宗亲被活生生饿死的可笑事情。 也不知道朱重八同志见到这一幕,会不会气得揭棺而起,给这些不肖子孙一人一个大嘴巴子。 这样畸形的宗亲制度,同样不是朱高煦愿意见到的。 好歹也是老朱家的儿郎,怎么能如同猪狗一样被人豢养在家中,从一出生就被斩断了所有的人生梦想与追求,只能做个混吃等死的废物? 这宗藩制度,是时候该改改了! “老二啊,这宗藩制度水太深,你我二人把握不住啊,还是得老头子回来了……” “等个屁!现在南洋东海都需要人手,需要老朱家的儿郎出去打江山,等老头子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朱高煦没好气地笑道,神情变得很是古怪。 朱老四一时半会是回不来了。 打不下岭北,你还想回来,你还有脸回来? 老子没让你这个征北大将军,直接把俄罗斯方块国打下来就不错了! 大胖胖还是不同意,毕竟他是当朝太子,要以大局为重,不能搅得江山不稳。 朱高煦同样怒了,大明南征北战都需要人手,与其让那些宗室亲王躲在家里享受荣华富贵,不如拉出来为大明征战沙场,就算是死了那也算是死得其所! 毕竟这江山是老朱家的! 胡俨虽然迂腐,但他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老朱家因朱重八一荣而荣,享受了荣华富贵,自然也要尽到相应的职责义务! 不出意外,兄弟二人再次爆发了争吵。 最后汉王爷发飙,瞪眼道:“太子爷,我这是在通知你,不是在跟你商量!” “你自个儿做好准备就行了,哔哔赖赖个什么劲啊!” 大胖胖:“!!!” 麻了! 彻底麻了! 这个混账东西,又开始犯浑了! “老二,这事儿可不能由着你性子胡来啊!” “你要真给了那些宗室亲王兵权,万一他们掉头就造反……” “呵,造反?”朱高煦笑了,“你以为我大明百万战兵是摆设?本王这个汉王爷是摆设?” “老子倒是希望他们造反,杀几只鸡给一群猴看,那些猴也就老实安分了!” 大胖胖:“???” 鸡? 猴? 你大爷! 有你这么打比方的吗? 那可都是你的血脉宗亲啊! 你才是鸡! 你才是猴! 沉默了一会儿,大胖胖一个人生着胖气,冷哼道:“你这位监国汉王爷都乾纲独断了,还要我这个太子爷准备什么?” “唔……召集藩王入京,也要个合适的理由嘛。” 朱高煦讪笑了两声,开口道:“老大你这不是生辰快到了,所以我打算借着给你贺寿的名义……” 大胖胖:“!!!” 啥? 贺寿? 以我的名义? 朱高煦你大爷的! 你清高,你了不起,你干烂事以我的名义! 你还是个人嘛你?! “老大啊,我倒是想以我的名义,但是我只是个王爷,这分量不够啊!” “你可是当朝太子爷,大明朝的储君,未来的大明天子,你这分量绝对够了!” 大胖胖听到这话,气得脸红脖子粗,直接起身将自己身上的肥肉甩得乱颤。 “是!老子分量是够,两百五十斤肥肉!” “你个混账东西,你就可劲闹腾吧!” “真要出了什么事儿,老子直接给你发配凤阳去!” 朱高煦:“???” 第296章 巡考!令人惊喜的殿试考场! 殿试一天,日暮交卷。 大殿内的贡士们正在奋笔疾书,将他们这毕生的抱负,将他们这满腹的经纶,将他们心中治国安邦的良策,全都呕心沥血地付诸于眼前这篇策论之中。 他们兴奋而又激动地悬腕运笔,他们兴奋而又激动地指点江山,他们兴奋而又激动地激扬文字…… 虽然此次殿试,题目离谱到有些变态,但是汉王爷那个狗贼,总算是给考生们留下了一条活路。 这第一道农桑主张,就很是符合程朱思想。 农桑嘛,国之根本,毕竟之前每次科举大考,都经常会出现。 所以对于这个题目,一众考生那是经验丰富,怎么着之前都学过几篇应试策论,堪称老奶奶擦鼻涕——手拿把掐。 不出意外,大部分的贡士考生,都选择了以农桑为主题,奋笔疾书,根本停不下来!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毕竟他们寒窗苦读了这么多年,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朱高煦与大胖胖闹了个不欢而散,背着手来到了谨身殿考场巡视。 与奋笔疾书停不住的其他贡士们相比,此刻考场内仅有几名考生还在凝眉审题,并没有急着动笔。 一人是陈循,原本此次科举大考的状元! 朱高煦走到陈循身旁,低下头来扫了一眼,随即脸上露出了讶然之色。 因为这陈循的确如那大部分考生一样,选择了以第一道农桑为主题作策文。 但是他陈循却又并未如同他人那样,围绕永乐年间暴涨的人口大书特书,鼓吹盛世,歌功颂德,侈人视听! 这小子,竟然写的是土地兼并,写的是士绅作乱,为祸一方,鱼肉百姓! 这……怎么会? 如果说于谦这么写,朱高煦还能理解,毕竟于谦这小子现在是个叛逆青年,就喜欢写一些世人看来大逆不道的东西。 但是这陈循可不一样啊,三十岁的人了,而且一向老成持重,他怎么也会写这样的文章? 难不成被于谦于大爷给带偏了? 朱高煦眼睁睁地看着陈循奋笔疾书,陡然注意到了他手指间的老茧,心中顿时了然。 陈循啊,五岁丧母,十岁丧父,次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为命,生活清苦,贫困交加。 平日里读书都要靠着抄书,手上布满了伤疤老茧,也算是难为他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这小子也算是寒门崛起的典型代表人物了,寒窗苦读十几载,最后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官至内阁首辅,在朝四十三年,尤其对于土木堡之变后朝廷政局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陈循这位辈子最大的功绩,就是土木之变时,明叫宗被俘,人心惶恐不安。 户部右侍郎陈循与兵部尚书于谦辅佐郕王朱祁钰守卫北京,最后拥立朱祁钰即位称帝,打赢了北平保卫战,成功守护住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只是这之后,陈循就开始飘了,颇有几分小人得志的意味,骄傲自满,嫉贤妒能,喜好隐瞒逢迎,最终晚节不保。 不过他现在还算年轻,并且拥有了敢叫板士绅的勇气,这就已经足够了! 只要稍加培养,就是一个不错的贤才干吏! 朱高煦略过陈循,继续巡视着考场。 大多数考生,都是一个蠢样,拿着农桑人口大书特书,看得朱高煦苦笑着直摇头。 这就是程朱的弊端啊! 歌功颂德,鼓吹盛世,粉饰太平,侈人视听! 这样虽然有利于朝廷统治,但是却也麻木了百姓思想,最终使得大明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象征性地瞟了几眼,朱高煦又注意到了一名考生。 相比于其他学子,此子竟然选择了难度不小的征伐倭国! 这倒真是有些意思了。 朱高煦扫了一眼他的考牌,沧州府盐山县,王翱! 王翱! 原来是他! 史载此人乃是明初名臣,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官至吏部尚书加衔太子太保,难得的宰辅相才! 他这篇策论,从前期斩断两国来往到后期治理倭国地区,都提出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见解,武略方面倒是有些不如,充斥着妇人之仁的仁义思想。 毕竟还年轻嘛,不过二三十岁的年纪,还可以扭转他这些不正观念。 下一个,则是李贞,他带给朱高煦的欣喜,比之王翱更甚! 因为这家伙选择的主题,竟然是商税改制! 整个谨身殿考场,唯有他李贞一人,敢选这难度最大的商税改制! 朱高煦通篇看完,虽然有些失望,毕竟李贞受限于这个时代,提出的方案策略中规中矩,但是他有这个勇气,已经足以令人感到欣喜了。 此人或许可为周忱的左膀右臂,辅佐周忱完成大明商税的改革! 一场巡视下来,朱高煦有些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次科举大考,当真选拔出了不少贤才。 陈循、王翱、李贞等,虽然各自有着不少缺点,但是瑕不掩瑜,只要稍加培养,就可以独挡一面,成为大明朝廷未来的中流砥柱! 最后,朱高煦来到了于谦身旁。 此刻于大爷正在奋笔疾书,埋头苦干,根本没有注意到汉王爷的到来。 仅仅只是看了一眼,朱高煦便差点大笑出声。 因为于谦于廷益,竟然选了交趾布政,而且他这篇策论的核心思想,还是围绕着整个南洋来写! 这小子年纪虽轻,却是志向远大,一门心思地蚕食南洋,广施仁政收拢民心,将整个南洋之地纳入大明版图! 这与朱高煦的目标,不谋而合! 志同道合,吾道不孤也!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欣喜? 想着,朱高煦深深地看了一眼于谦,随后悄悄地离开了谨身殿考场。 陈循,李贞,王翱,于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明朝从来不缺贤才干吏,缺的只是圣君明主! 当这些青年才俊与大侄儿朱瞻基相遇,不知会擦出什么火花。 至少,科举改制后,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这等实才,替大明开疆拓土,镇守一方,匡补时弊,燮理阴阳! 落日西下,红霞满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很快殿试结束。 三百九十九名贡士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意气风发地从宫门列队而出。 一走出宫门,一众考生便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诉说着自己书写策论时何等踌躇满志,挥斥方遒! 陈循急匆匆地找到于谦,低声问道:“廷益,你选的什么主题?” “交趾布政啊,这不是最轻松的吗?” 于谦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众人耳中。 所有人瞬间扭头,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个年轻帅小伙。 交趾布政,最简单? 简单你大爷啊! 你搁这儿吹牛逼呢? 于谦不理会这些人的目光,看向了陈循。 “德遵兄,悄悄告诉我,选的什么主题?” “农桑!” “嘶……这是个陷阱啊!兄长写的什么?” 于谦慌了,急忙追问道。 农桑年年考,回回考,都被考烂了! 那狗贼汉王爷怎么会让你们写农桑,像以往那样鼓吹什么太平盛世?! 这农桑分明指的是田地! 陈循一惊,“陷阱?为兄围绕田地写的……” “哦,那没事儿了,兄长果真英明聪慧!” 一众考生:“???” 啥? 你说啥? 不是考农桑? 考的是什么田地? 我尼玛的,老子心态崩了啊! 第297章 评卷!老蹇头的暗箱操作! 殿试结束。 内阁值房内,评卷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学部尚书解公豹、内阁学士杨溥、礼部尚书王景、吏部尚书蹇义等钦定读卷大臣,正在热火朝天地阅卷之中。 殿试三日后就要传胪放榜,这样算起来,留给他们的阅卷时间,也就只有不到两天而已。 虽然殿试不刷人,只确定名次,但是此次参考的贡士总计有三百九十九人,要根据他们的答卷情况确定并排出名次,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加之此次殿试乃是汉王殿下亲自出题,涵盖了四大思想主张,这无疑更是增加了读卷大臣们阅卷的难度。 并且殿试阅卷不同于乡试会试,为保证科举大考的公平公正,王景蹇义解公豹等八位读卷大臣,需要依次评阅每一份殿试试卷。 第一个人看完试卷后评阅,然后传给第二个人,如此一直传到第八位读卷大臣,共同评价完毕才算完成。 每个读卷大臣都要给试卷评价,分为五个等级,通用相同符号。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进入一二甲名次,必须得到七个一等评价。 按照惯例,读卷大臣只会筛选出成绩最好的十份答卷,上呈天子亲阅,点出状元、榜眼与探花。 至于其他考生的名次序列,由阅卷大臣决定即可。 当朱高煦走进内阁值房时,解公豹等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批阅答卷。 毕竟他们给出的每一个评价,都会严重影响一名考生的仕途前程,所以无人敢掉以轻心。 再者说来,那位监国汉王爷是出了名的不按常理出牌。 万一夹杂私心,故意打压某位学子,一旦被那狗贼汉王爷发现了,那下场只有一个——打入诏狱! 基于这种种原因,学部尚书解公豹以身作则,聚精会神地批阅着一份份答卷。 蹇义王景等人同样是尽心竭力,以他们这些朝堂巨头的学识水平,评阅考生答卷根本不在话下。 很快一份答卷映入眼帘,坐在首位的吏部尚书蹇义先是眼睛一亮,随即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 先前传递过来的答卷,都是清一色地围绕农桑人口来写,鼓吹盛世,粉饰太平,侈人视听。 不说一模一样,也是相差无几。 任谁看这样的答卷看多了后,都会觉得心烦腻歪。 要知道评卷开始之前,汉王殿下就给出了标准答案,农桑只是表象,田地才是深意。 毕竟如今大明乡野之间,地方士绅兼并田地成风,此事一众巨头都是心知肚明! 汉王出这题的深意,无非是想看到有学子谏言献策,提出合理的建议解决这些难题。 然而大部分的考生,都只看到了表面,逮着什么盛世就开始一顿鼓吹,这就注定他们的成绩不会太理想,沦为中下流。 不过眼前这份答卷,却是一五一十地论述了乡野士绅兼并田地的恶劣现象,而后借此引出此举将会对朝廷的危害,称得上是一篇真正切题的佳作。 然而让蹇义忧心之处在于,此子最后给出的建议,竟然是限制读书人的功名特权! 地方士绅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兼并田地,是因为他们拥有功名,可以免税,从而带给了他们兼并田地的特权!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隐患,办法很是简单,废了读书人的功名特权便是! 但是这就有些“大逆不道”了啊! 毕竟读书人的命根子,就是“功名”二字。 这功名特权要是没了,那读书人还是读书人吗? 没有功名在身,读书人连耕田种地的农户都要不如,连生计都不能保证,谁还愿意苦哈哈地寒窗苦读? 所以,这读书人的功名,绝不能轻动! 此子分明是注意到监国汉王爷有意对士绅功名下手,所以才写了这么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佳作,可是它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因为一旦此子名列前茅,那无异于递给了汉王朱高煦一把锋利的刀剑,狠狠地砍在缙绅头上! 那狗贼汉王爷正苦于没有合理的借口,对读书人的功名下手! 如今得了这么一篇理论依据,只怕汉王朱高煦立马就会借此掀起一阵惊涛骇浪啊! 想着,蹇义凝眉沉思了良久,最终提笔给出了一个二等的评价。 虽然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上等佳作,但它不应该这个时候出现! 为了朝堂稳固,社稷安稳,蹇义只能昧着良心给出了这个评价! 此次殿试八位读卷大臣,分别是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学士杨溥、学部尚书解缙、学部侍郎陈公甫、礼部尚书王景、礼部左侍郎邹缉、礼部右侍郎曾棨与吏部左侍郎师逵。 蹇义心中清楚,除了杨溥师逵二人外,其余五人都是铁杆汉王党! 几乎不需要多想,就知道解缙等人绝对会给这篇答卷一等评价。 如今自己给了二等,只需要杨溥、师逵其中一人,同样给出二等评价,那这篇文章就不可能上呈御前,太子爷与汉王爷都见不到。 杨溥为人谨小慎微,他会给出什么评价,蹇义不能保证。 但是吏部左侍郎师逵为官刚直不阿,为政清廉自守,他见到这样离经叛道的文章,绝对不会给出一等评价! 如此一来,这封答卷,最多不过得六个一等评价,是进不了前十的! 一想到这儿,蹇义顿时就心安了不少,将此答卷传递出去后,继续批阅着下一份答卷。 很快这封答卷传遍了七人,轮到坐在末位的杨溥评卷时,这位内阁大学士顿时犹豫到了极点。 一个二等评价,六个一等评价,几乎刹那间杨溥就明白了前面七人的选择。 师逵为官刚直不阿,看来不只是说说而已,面对考生指责士绅兼并田地,他竟然给出了一等评价! 不过即便如此,这篇上等佳作,只怕要蒙尘了啊! 心中暗自叹了口气,杨溥也有些无可奈何。 他提笔正准备给出一个二等评价,不料身旁突然传来了一道幽幽的声音。 “杨溥啊,这篇文章写的不错,你觉得当属几等?” 此话一出,杨溥蒙了,扭头看向狗贼汉王爷,满脸尴尬之色。 八人都是一脸懵逼,评卷工作陷入了停滞。 朱高煦笑眯眯地看着杨溥,露出了一个和善的笑容。 “本王觉得这文章写的不错嘛,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堪称谋国之言,杨弘济你觉得呢?” 杨溥:“???” 众人:“???” 这尼玛的,还能这样玩? 亲自下场强行逼迫读卷大臣? 咋滴你这个监国汉王爷一点不要脸了呗? 杨溥深吸了一口气,随即点了点头,直接提笔给出了一等评价,没有丝毫犹豫。 么得办法,汉王淫威太盛,杨溥自问自己这细胳膊拧不过他那大粗腿! 再者说来,既然汉王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了,那打不打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朱高煦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吏部尚书蹇义。 “老蹇头,本王觉得你近些时日有些操劳过度了,要不回家休养一下?” 蹇义:“!!!” 休养? 休养你大爷! 第298章金忠夏元吉两大巨头心态崩了啊! 听到汉王这话,蹇义脸都快绿了。 这哪是好心让自己休养,这分明就是敲打啊! “你们八人,可都是正三品以上的朝堂重臣,朝廷大员!” “这殿试乃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事关我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本王不希望见到,有人因一己之私,故意打压有真才实学的考生学子!” 朱高煦面无表情地低喝道,令蹇义等人变了脸色。 这事情闹得,好像真被抓包了一样…… 朱高煦瞪了蹇义一眼,而后背着手离开了评卷现场。 他之所以走这么一遭,就是担心蹇义等人,会故意打压陈循于谦这些贤才干吏。 毕竟个人喜好不同,他蹇义就算是真个以权谋私了,你也不能说人家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不过想必经过这次敲打后,蹇义等人应该会老实一些,不至于再做出这样的蠢事! 刚刚回到汉王府,朱高煦还没来得及同自家爱妃们温存一番,麻烦就找上门了。 兵部尚书金忠与户部尚书夏元吉联袂而来,除了正在评卷的吏部尚书蹇义外,朝廷三巨头突然间来了两个。 傻子都知道,这两个老货,肯定是来者不善! 汉王府,书房。 “哟,老金头,还活着呢?” 金忠眼睛一瞪,强忍着心中火气,直接翻了个白眼,选择无视了这个狗贼的调侃。 夏元吉神情很是凝重,直截了当地出言道:“汉王殿下,您准备召集诸王入京?” “唔……太子爷让你们来的?”朱高煦闻言轻笑了一声,直接点破了他们的来意。 朱高炽那个死胖子,胆子很大嘛! 你以为自己这个太子爷都劝不动,让这两个老货来,就拦得住本王? “嗯,是有这么回事儿,太子爷不是马上生辰到了嘛,本王准备让老朱家的亲戚老小们,都进京给太子爷贺寿,热闹热闹嘛!” 两位巨头:“???” 贺寿? 贺你大爷啊! 哪有这等离谱的事情? 你还真是把太祖高皇帝的话当放屁啊! “咳咳,汉王殿下,此举不但不合礼制,还会在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 “毕竟藩王轻易不得入京,这是自洪武年间制定的宗藩政策,要是一旦开了这个先河,那只怕各地的宗亲藩王会生出别样的心思……” 要知道,当年太祖高皇帝分封诸王,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人是同意的。 毕竟历史上凡是搞“封藩制”的王朝,藩王无不作乱,无一例外! 例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再如不久前的“靖难之役”…… 这些血淋淋的经验教训摆在眼前,偏偏高皇帝还不相信! 当年太祖高皇帝分封诸王时,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给予了那些藩王们强横到夸张的军事特权! 这岂不是眼睁睁地埋下“作乱犯上”隐患的种子? 事实证明,高皇帝果真错了。 建文皇帝刚刚即位称帝,便感受到了来自镇边塞王的强大威胁,所以他马不停蹄地开始削藩。 结果削着削着,把自己的江山帝位给削没了。 当今天子即位称帝后,同样收拾了某些不听话的宗亲藩王。 历经建文永乐两朝天子的努力,这才将宗亲藩王作乱犯上的隐患给解决掉了。 可是你汉王爷倒好,现在竟然想召集诸王入京! 咋滴你想趁皇帝陛下不在,自己来一次“黄袍加身”?! 金忠作为靖难之役的策划者与参与者,对藩王作乱的危害简直不要太清楚! 虽然那场凶险无比的靖难之役,他们打赢了,成功夺取了天下! 但是因为战场大多在北方地区,长期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地区遭到极大的破坏。 北境好不容易从元末乱世的战祸中恢复了些许元气,百姓安居乐业,百废俱兴,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然而因为那场靖难之役,整个北疆都卷入了战火之中。 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那等凄惨景象,金忠至今历历在目! 所以,他根本无法接受,汉王朱高煦破坏如今的形势大好的宗藩制度! 不管这位监国汉王爷究竟想做什么,金忠都会坚决反对! 大明朝的宗亲藩王,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儿,如果再让他们获得兵权,只怕大明朝将会迎来又一次的靖难之役! 这作乱犯上的隐患,绝对不可再出现! “汉王!宗藩制度绝不可动,否则老夫今日一头撞死在你府上!” 金忠起身,语气异常严肃,作势想要撞柱死谏。 朱高煦冷眼看着他,不急不缓地抿了口茶水,仿佛丝毫不在意这老货的生死。 “老金头啊,撞吧,本王给你定制一副金丝楠木棺材!” 此话一出,金忠傻眼,进退两难。 夏元吉苦笑着对金忠摇了摇头,示意他老老实实地坐下来。 相处这么久了,难道你还不了解这位汉王爷的脾气秉性吗? 他就是一块滚刀肉,吃软不吃硬的武夫丘八王八蛋! 你敢威胁他,那不是自己找罪受吗? 想着,夏元吉看向了朱高煦,沉声问道:“汉王殿下,若你想改变宗藩制度,必须告知我等具体内容!” “如若不然,那老夫与金忠将会告老归乡,这方朝堂就留给你折腾吧!” 朱高煦:“???” 额? 这尼玛的? 你们俩要撂挑子? 一个兵部尚书,朱棣亦臣亦友的绝对心腹! 一个户部尚书,朱棣文治武功的钱袋子! 这两人要是撂挑子了,那朱老四还不得把自己皮扒了? “咳咳,议事就议事,你们咋还急眼了呢?” 怂了。 铁骨铮铮汉王爷怂了。 “其实你们差不多都知道了,郑和他们此次出海,是奔着踏平倭国去的!” 听到这话,金忠与夏元吉点了点头,倒是不觉得意外。 这个消息,他们先前就已经从这狗贼汉王爷口中证实了。 眼见两位巨头神态自若,朱高煦讪笑了两声,随即脸色变得古怪了起来。 “其实吧,我老朱家的宗室成员,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下去,迟早会成为朝廷财政的重大负担!” “他们不临民不治事,享受着朝廷的优渥待遇,整日吃喝玩乐造小人,这种制度不是蠢货才定得出来吗?” 两位巨头:“!!!” 麻了! 彻底麻了! 你清高,你了不起! 你竟然敢骂太祖高皇帝是…… “二位当真想要知道,本王准备如何进行宗藩改制?” 朱高煦微微一笑,看得两位巨头有些心惊肉跳。 但事已至此,他们不弄个明白,是决计不会善罢甘休的。 半个时辰后,金忠夏元吉二人神情麻木地走出了汉王府。 夏元吉看向金忠,金忠也扭头看向了夏元吉,二人大眼瞪小眼,没来由地生出了后悔之心。 这尼玛啊! 何苦非要追问此事? 如今两人可算是上了汉王爷的贼船了! “维喆,我们这算是自投罗网吗?” “唉,汉王之武略,远盛当今陛下,甚至足以

相关推荐: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蝴蝶解碼-校園H   我的傻白甜老婆   NTR场合_御宅屋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村夜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猛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