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小说

星尘小说> 穿成恶毒小姑子怎么办(NP) > 第99章

第99章

刀,悬在天下官员头顶! 现在要是坐视这贾谅上台,以他那同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性子,只怕又会成为第二个顾佐! 到时候,这朝野上下人心浮动,惶恐不安,会出大乱子的啊! 群臣眼见天官大人出言反对,当即纷纷出列跟上,试图否决贾谅的提名。 开什么玩笑? 一个顾佐就压得满朝文武喘不过气来! 现在你还要增加一个同样逮谁喷谁的贾喷子! 那这大明朝的官员,谁还愿意做? 狗都不做! 顾喷子执掌都察院,贾喷子宰执大理寺,再加上一个墙头草刑部尚书张胥,那这三法司威严何在? 朱高煦见此情形,有些诧异地扫了蹇义一眼。 贾谅刚正不阿贤名在外,他就任大理寺卿一职,蹇义为何要反对? 至于他说的什么年轻太轻,恐难以服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理由。 左都御史顾喷子成为朝廷九卿之时,不是同样才三十岁? 事实证明,人家这不是干得挺好的,都察院在他顾佐的执掌之下稽查了不少贪官污吏,政绩堪称华丽出彩! “蹇大人此话怎讲?” “我顾佐三十岁升任左都御史,蹇大人这是在指桑骂槐吗?” “更何况皇上曾经说过,法司官员年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最佳,过于年轻者缺乏办事经验,年龄过大则没有朝气,蹇大人现在是在质疑皇帝陛下的决意吗?” 蹇义闻言一怔,脸色有些涨红。 这个顾佐顾礼卿,还真是个妥妥的喷子啊,逮着谁喷谁! 你当初能够三十岁坐上这个位置,是因为什么原因,你自己心里面没点数吗? 要不是狗贼汉王爷大力举荐你,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吃灰呢! 呸,厚颜无耻! “顾大人言重了,老夫不过是就事论事……” “贾谅比我顾某人年纪还大,且一直贤名在外,为何不能出任大理寺卿一职?你就是对我顾某人有意见,你就是在指桑骂槐……” “顾佐,你休要强词夺理,老夫没这个意思……” 一时间,顾喷子火力全开,喷得蹇义面红耳赤,偏偏还说不出什么话来。 毕竟当年他顾佐被超擢上位时,皇帝陛下的确说过这话,选用年轻果敢的贤才出任三法司官员。 而他顾佐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高煦见此情形,心中觉得好笑无比。 “行了,皇上的确说过这话,年纪轻资历浅不是问题,顾大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诸位可还有什么贤才举荐?” 眼见汉王爷准备确定大理寺卿的人选,蹇义当即不理会还在喋喋不休的顾喷子,朗声道:“汉王殿下,臣举荐户部左侍郎古朴。” “古文质曾于洪武年间,以太学生身份清理郡县田赋图籍,永乐年间督察江南诸府输粮北平,旋即出督畿内田赋……” 听着这些豪华履历,朱高煦忍不住点了点头。 古朴古文质,这也是一位难得的贤才干吏。 洪武年间以太学生入仕,永乐年间又多次督粮运粮,乃是户部尚书夏元吉的左膀右臂。 关键问题在于,古朴这番华丽履历,完全可以吊打贾谅。 毕竟人家是三朝老臣,又政绩卓著,你一个年纪轻轻的给事中拿什么跟人家比? 此刻当事二人古朴与贾谅都有些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 古朴还好,毕竟是三朝老臣,养气功夫极好,依旧面色如常。 贾谅则是满脸茫然,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大理寺卿啊,朝堂九卿之一,宰执一方的朝堂巨头! 这是多少文人士子的毕生追求? 诚然,贾谅心动了,激动得不能自抑。 然而当他听见天官大人(蹇义)举荐古朴时,一颗心瞬间就冷了下来。 抛开政绩不谈,他这个初入朝堂的刀笔小吏,如何能与三朝元老相提并论? 如果再加上古朴那卓著的政绩,他贾谅更是会被甩出十几条街! 一想到这儿,贾谅就露出了苦涩的笑容。 一步登天? 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却直接开口下令。 “钱粮乃是国家大计,眼下朝廷正在进行夏收工作,户部政务繁重,所以古朴不可调动。” “既然如此,那就由贾谅暂代大理寺卿一职,等皇上回京之后再予定夺!”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第二个年轻气盛的超级大喷子,这就要诞生了吗? 贾谅狂喜,急忙出列谢恩。 朱高煦看着这个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嘱咐道:“贾谅,如今你暂代大理寺卿一职,那此次官员狎妓案就交由你负责主审,希望你不要让本王失望啊!” 贾谅闻言一怔,随即欣然领命。 他倒是险些忘记了,现在就任大理寺卿一职,还要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但是,他贾谅先前就是言官谏臣,隶属于都察院,走的孤臣直臣的路子。 所以这个烫手山芋,对于贾谅而言,并非是什么难题! 依照大明律令判决便是! 第403章 推测!贾子信,忠君否? 汤宗致仕。 贾谅上位。 朱高煦目的达到。 他也就此散了朝会,准备与贾谅碰个面。 毕竟这小子的确年轻,资历威望都是小事,朱高煦担心他朝堂经验不足,体会不到自己的深意。 汉王回京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然而这场朝会,带来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 大理寺卿汤宗致仕,给事中贾谅上位,意味着事情绝不简单。 散朝之后,新任大理寺卿贾谅,就拉着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来到了大理寺衙门。 虽然三法司之间,大理寺和刑部往来比较密切,关系也不错。 但是贾谅新官上位,由于案情特殊,加上自身威望不足,因此特意请来了自家大佬顾佐坐镇。 顾佐顾大喷子之名,那可是朝野皆知,上下畏惧。 在他的提点之下,贾谅会见了一众大理寺官员,算是混了个脸熟,明确告诉了他们汤宗已经致仕,他这位新官上任,并且负责主审官员狎妓一案。 大理寺的一众官员对此感到惊诧莫名,甚至有些惶恐不安。 这怎么汤老寺卿去了一趟朝会,直接就致仕归乡了? 而且这贾谅先前不过是个给事中,竟然被汉王超擢为了大理寺卿,还要主审数十名官员狎妓一案! 这不是接过了一个烫手山芋,不管怎么做都会上下不讨好吗? 然而不管他们怎么惊惶,事情都已成定局,大理寺卿换了新人。 暂时在下属面前确认了自己的新官身份,贾谅又拉着顾佐准备向他请教一下。 两个人在官衙坐下,上了茶点之后,贾谅也不打什么哑谜,直接便开口道。 “总宪大人,官员狎妓这次案子,下臣有点拿不准,想跟您请教一下。” 贾谅姿态放得极低,言语之中都是敬意。 虽然他与顾佐年龄相仿,甚至还要比他大上个一两岁。 但是人家如今乃是执掌都察院的总宪大人,而且他贾谅今日能够上位,被超擢为大理寺卿,一切可都是这位总宪大人的功劳。 关键在于,顾佐顾大都御史,先前可一直都是他贾谅的榜样楷模。 以而立之身贵为朝堂九卿之首,执掌天下监察机关,这位都御史大人值得他人敬重! 所以贾谅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言谈举止间对顾佐充满了敬意。 顾喷子也发现了这一点,不过他并未点破,反倒是感到颇为欣喜。 为官刚正不阿,不代表就可以是一个愣头青,一点不顾及官场的禁忌与潜规则。 这贾谅贾子信,他先前早就注意到了,还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确认此人是个可造之材。 所以顾佐才会“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直接了当地当众举荐他,成功送他坐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 “子信啊,你觉得汉王殿下是什么意思?” 贾谅闻言一愣,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 他毕竟以往只是个给事中,从未与汉王殿下来往过,也没有这个资格与汉王爷接触,所以哪里能够体会到汉王殿下的深意? 顾佐见状笑了笑,并不觉得意外。 他自己与汉王殿下交往甚多,所以也算清楚那位的行事风格。 说白了,汉王今日所谓当廷朝审狎妓官员,不过是为了逼迫汤宗致仕罢了。 狎妓官员不过是个理由与借口,否则汉王爷真想杀了他们,直接交给锦衣卫宰了便是,何必在朝堂之上搞这么一出? “子信,你觉得汉王殿下真想杀那些狎妓官员吗?” 贾谅听到这话,先是愣了一会儿,随即脑子里像是过了一道闪电,浑身打了个激灵。 “总宪大人,下官明白了,汉王殿下这是不想杀啊!” 顾佐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贾谅要是再听不明白,他就不配顾佐的看中了! 锦衣卫乃是天子直属亲军,拥有巡查缉捕等特权,连三法司都无权过问! 汉王殿下要是真想杀了他们,直接交给锦衣卫打入诏狱便是,何须今日在朝堂之上搞这么一出? 所以,汉王殿下并非想杀掉这批狎妓官员。 然而他们的确了触犯了大明律令,汉王爷又当廷挑明了此事,即便不杀,那也不会就这么放过了他们…… 那么,汉王殿下的目的是…… 顾佐抿了一口茶水,笑眯眯地看着贾谅。 “啧,本官近些日子,倒是听说整个东海都已经打下来了。” 此话一出,贾谅豁然开朗,当即起身郑重地向顾佐一礼。 “下官多谢总宪大人提点!” 明白了! 这回是这明白了! 汉王殿下最喜欢干的事情,不是杀人,而是流放! 连皇帝陛下都被他流放去了岭北,更何况这些狎妓官员! 毕竟,这些官员只是狎妓,德行有亏,但不少人还是有着真才实学与治政经验! 都是人才啊! 适合流放出去治理外域! 正当这个时候,聂兴聂大头大大咧咧地走了进来。 “贾谅,王爷要见你,麻溜地跟我走!” 聂大头瞧见顾佐在场,顿时就乐了。 “哟,顾喷子也在啊,那就一起吧,省得我再跑一趟!” 顾佐:“???” 喷子? 你大爷啊! 你才是喷子! 你全家都是喷子! 总宪大人满脸怒容,第一次听到有人当面称呼自己为“顾喷子”,鼻子都快气歪了。 奈何这聂兴乃是汉王心腹,头脑简单的滚刀肉,顾佐也懒得跟他生气。 三人很快赶到了汉王府,却见汉王爷正在逗弄他的小棉袄。 见到顾佐二人来了,朱高煦这才恋恋不舍地把闺女交给了韦妃,后者识趣地带孩子退下了。 “臣大理寺卿贾谅参见汉王殿下!” 贾谅的行礼一丝不苟,此刻他有些惶恐不安,整个人紧张到了极点。 而顾佐行礼就比较随意了,那副熟稔模样看得贾谅暗自心惊。 这位总宪大人,与汉王殿下,关系似乎是真的好啊! 还是说,他当真如同朝臣所诟病的那样,是汉王心腹? 朱高煦摆了摆手,笑道:“行了,都坐吧,不用讲这些虚礼!” 听到这话,顾佐一屁股坐了下去,贾谅却是想要矜持一番,不卑不亢地回答道:“臣位卑言轻,不敢坐!” 此话一出,顾佐脸色微变,暗道要遭。 这尼玛地,自家这小老弟,说话怎么这么不受让待见?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怒道:“老子让你坐你就坐,哪儿来这么多屁话?” “不坐就给老子跪着,惯得你这臭毛病!” 贾谅:“???” 啥? 啥意思? 咋还急眼了? 汉王爷脾气这么火爆吗? 一时间,贾谅人都傻了,不知所措地看向顾佐。 顾喷子无语扶额,点了点椅子,贾谅这才急忙坐下,低头不敢吭声。 朱高煦见状冷哼一声,随即问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语。 “贾谅贾子信,忠君否?” 第404章 清查田地!汉王爷的野心与魄力! 忠君否? 这个问题,需要犹豫吗? 贾谅不蠢,直接朗声答道:“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开玩笑,面对这等致命问题,没有哪个臣子敢耍小聪明。 朱高煦听到这个答案,露出了戏谑笑容。 “话都是这么说,那如果朝廷要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你贾谅该如何选择?” 贾谅:“???” 啥? 废除功名特权? 我尼玛啊,你这是要疯啊! 这位汉王殿下,真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整死读书人啊! 贾谅惊了,脸色变得有些苍白。 他没有想到,汉王朱高煦竟然如此疯狂,想要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 这怎么可以? “汉王殿下,读书人乃是我大明朝的根基……” “行了,这种话本王已经听得够多了,不需要你再复述!” 朱高煦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你方才不是说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吗?” “那如若朝廷准备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你贾子信当如何?” 贾谅人都傻了,下意识地看向了顾佐,自己背后的大佬。 可是此刻顾佐却是满脸凝重,不敢做出任何提示。 汉王朱高煦对读书人功名特权的敌视,顾佐一直心知肚明,但同样也清楚汉王爷敌视读书人的原因。 所以,这个艰难的抉择,不只是面对贾谅一人,还有他顾佐。 是真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坚定地站在朝廷这边,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还是选择维护读书人,损害天下士绅的利益?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顾佐与贾谅心中都清楚,这是汉王朱高煦在逼自己二人表态。 相比于左都御史顾佐,贾谅此刻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贾谅虽然刚正不阿,逮着谁就喷谁,但他不是个缺心眼儿。 他之所以选择做一个铮臣,正是因为顾佐的榜样激励作用,从一个刀笔小吏一跃成为朝堂公卿。 所以贾谅充分发挥了给事中的风闻奏事特权,只要有官员臣子触犯律法,不管是谁他都上奏弹劾,如此一来自己的铮臣形象就成功地树立起来了。 这就是他贾谅的为官之道。 然而贾子信万万没有想到,他这副敢打敢拼的形象,成功落入了汉王朱高煦的眼中,被其超擢为了大理寺卿。 还未等他在大理寺大展拳脚,这个狗贼汉王爷就开始搞事情了! 废除读书人的功名,你可真是敢想啊! 要是汉王朱高煦真这么干的话,只怕顷刻间就会烽烟四起,天下大乱! 朱高煦淡淡地看着二人,并未出言催促,而是给予其充分的考虑时间,自顾自地开始了解释。 “当年英明神武的高皇帝,为了清查天下的实际数量,足足谋划了数十年之久!” “高皇帝用第一个十年首先让大明子民都习惯了户帖,上面详细记载了该户的田亩及其应纳税额,并且可以摸清王朝版图内人口的记录。” “等户帖在全国各地实行的差不多了,大明百姓已经人手一份,高皇帝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他用第二个十年,建立了黄册与里甲制度,自此大明人口数量从黄册上一眼可知,并且里甲制度将中央朝廷的触手成功延伸到了乡野。” “第二步成了,高皇帝便准备进行第三步,利用鱼鳞图册清查天下田地!” “可惜,天不假年,上天并未给高皇帝足够的时间,让他完成这套不断趋于完善的税收制度。” 说到这儿,朱高煦忍不住叹了口气。 “从户帖到黄册,再到鱼鳞图册,高皇帝为了查清天下田地,精心谋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十年,可是他这精心设计的税收制度,却逐渐流于形势,黄册制度被破坏,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甚至流为具文!” “你们二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贾谅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今日汉王所说的这些,信息量实在太大,他需要时间消化一下。 顾佐脸色很是难看,因为他已经隐隐猜到,汉王殿下会说什么了。 “因为利益,没有人想让朝廷知道自己手里握有多少田地!” “满朝文武、士绅大夫甚至平民百姓,都害怕天子皇帝清楚他们手中有多少田,又有多少地! “因为,田地就代表着粮食,代表着利益,代表着财富。” “高皇帝想清丈天下田地,要把全国田地牢牢掌握在朝廷手里,无疑触碰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线。” “官员士绅不愿意执行清查工作,平民百姓不愿意如实上报,如此一来朝廷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过只是个模糊的数字罢了,这个数字下面不知隐藏了多少利益关系网络。” 贾谅听得满脸骇然,他从未想过大明朝如今这盛世之下,竟然还隐藏着这些蝇营狗苟! 顾佐只是微微变了脸色,此事他曾经有所耳闻,源于汉王殿下所提的士绅兼并田地一说。 如今看来,事实倒真是如此! “呵,很可笑吧?” “皇帝陛下身为九五之尊,却很可悲地不知道天下究竟有多少田地!” “这其中出力最大之人,就是贾子信你口中的大明根基,就是这些文人士绅!” “什么狗屁‘耕读传家’,不过是这些文人士绅给自己的贪婪,所贴上的一块遮羞布罢了,他们个个家中有谁会少于百千良田耕地?” “这就是读书人的功名特权,给了他们大肆兼并田地,鱼肉百姓的合法武器,偏偏还是朝廷赐予,非但不受律令的限制、打击,反而受律令的各种保护,使得这些个乡野士绅更加肆无忌惮,更加贪婪成性!” 朱高煦喝了一口茶水,接着骂道:“一群厚颜无耻的伪君子,还有脸自称是大明朝的‘根基’?” “这样的‘根基’,本王看不要也罢,大不了推倒重来!” 贾谅一听这话,整个人都麻了,吓得脸色苍白。 顾佐此刻亦是神情动容,脸色复杂地看着汉王爷。 只怕整个大明,真正忠心为国、一心为民之人,就是眼前这位汉王殿下了! 他朱高煦如果有夺嫡之心,自然不会有这样可怕的想法,去得罪天下士绅! 他朱高煦若是没有夺嫡之心,那也不需要去清查天下田地,直接去云南就藩逍遥快活那不香吗? 可是,他偏偏生出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势要清查天下的田地数量,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 为什么? 为了大明! 为了百姓! 第405章 阖族流放!全部定价卖出去! “汉王殿下,此事牵连太深,须谨慎啊!” 顾佐忍着心中的惶恐,低声提醒了一句。 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才,所以他很清楚,汉王朱高煦想要做的事是一件多么凶险的事情!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变法推新之人,那可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春秋齐桓公相管仲改革,将羸弱的齐国重塑为了超级霸主,齐桓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自此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变法序幕! 战国初期魏国魏文侯相李悝变法,促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也由此引发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天下变法! 自此开始,出现了多次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种变法…… 即便自秦朝之后大一统王朝出现,仍有不少仁人志士掀起变法。 汉朝的晃错削藩变法、桑弘羊盐铁国营改革,新朝的王莽改革,唐朝的王叔文改革,前宋王安石变法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这一位位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高远志向,为了富国强兵,为了家国天下,冒着生命危险,走上了革新变法之路! 然而,革新变法岂会是如此容易之事? 变法变法,那就是革故鼎新! 革除弊政,推行新政! 这也就意味着,凡是变法,必定会触动权贵豪强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不管是变法,还是随之推行的新政,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看来,那都是想要剥夺自己手中已有的权势与利益,想要断了自己的财路! 利益受损,他们岂会坐以待毙? 也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变法革新向来伴随着无数血雨腥风! 因为变法者想要成功,总要付出代价! 而既得利益者想要守住自己的利益,自然会攻击主持变法之人! 大部分变法者,都为此付出了惨烈无比的代价,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因变法而死。 纵观历朝历代的变法者,除却名相管仲、李悝等少数人外,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是那些变法失败者! 楚国的吴起被贵族乱箭射杀! 秦国的商鞅被车裂而死! 汉朝的晁错被腰斩弃市! 桑弘羊更是惨遭灭族! 新朝王莽身死族灭,遗臭万年! 唐朝王叔文无力回天,惨遭杀害! 前宋王安石两次罢相,郁郁而终! 范仲淹三次被贬,溘然长逝! ……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历代变法者的血泪教训! 有些事情,可以想,但不可以做! 不然,这竹帛青史之上,为何只留下了这么几人? 可是现在,汉王朱高煦不但大力弘扬新政,还准备直接对缙绅功名下手,直接斩断他们敛财攫利的根基! 傻子都想象得到,那些士绅缙绅会是何等疯狂,猛烈地进行反扑! 朱高煦无所谓地笑了笑,安抚道:“放心吧,本王清楚这件事情的凶险,更不会操之过急!” “现在告诉你们二人这些,是想让你们提前心里有个准备。” “不久的将来,本王希望三法司会紧紧跟随本王的脚步!” 三法司毕竟是三法司,代表着大明朝的法律权威,于整个大明天下都具有莫大公信力! 经过陈公甫一案,朱高煦也算是意识到了三法司的重要性。 所以,在真正动刀子之前,他需要将其握在手里,不至于再出现陈公甫一案类似的事情。 顾佐与贾谅对视了一眼,二人沉默良久之后,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殿下放心,臣等明白!” 不出意料,二人选择紧紧跟随朱高煦的步伐。 毕竟二人清楚地感知到了,这位汉王殿下做这一切的本意,都是为了大明,为了百姓! 他们是读书人不假,他们是程朱文人也是真,但他们不是那些在宦海沉浮中迷失本心的士绅缙绅! 说到底,二人都是出了名的孤臣直臣,受到满朝文武的排挤敌视。 毕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手握大权的超级喷子,而且还是时刻紧盯着你,等你发错立马动手的那种! 当然,你若是为官清廉如水,那自然不会惧怕厌恶顾佐与贾谅,甚至还有可能欣赏他们二人的为官之道,与之成为好友。 然而问题是,大明没有几个干净的官儿,位子底下都坐着民脂民膏与赃银赃款! 捞得少,那都是良心官吏,不大肆盘剥百姓,捞得多,那就更是正常了,毕竟大家都这样,贪腐起来也毫无心理压力。 如果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天高三尺,老百姓都得送万民伞。 所以,顾佐与贾谅此刻唯有紧紧跟随汉王殿下的脚步,与他并肩而行! 若是后退一步,只怕他们二人立刻就会被虎视眈眈的程朱缙绅给撕成碎片! 换句话而言,从他们二人坐上这个位置开始,他们就已经被打上了“汉王党羽”的标签,早就没有退路了! 经过这么一次谈话,二人也算是彻底归心了。 就算是做“汉王党羽”,那又如何? 至少一向以宽厚仁慈闻名天下的太子爷,与眼前这位汉王爷相比,只怕他心里更多的还是官员,不是天下百姓! “殿下,今日那批狎妓官员,下官觉得按照大明律令杖六十的判决,有些过重了。” 听到这话,朱高煦顿时来了兴趣,笑问道:“那子信觉得应当如何判决?” 眼见汉王爷脸上露出了笑容,贾谅心中暗道了一声好险。 如果他不提前请教顾佐一番,直接全部将那些狎妓官员杖六十,只怕汉王爷还真会对自己失望,那自己这个大理寺卿可能做不了几天了。 “殿下,如今诸王在海外开疆拓土,想必他们也需要读书人治理藩地吧?” “这些狎妓官员可是实打实地由科举入仕,自身才华不必多言,而且他们为官多年,治政经验也很是丰富,这可都是人才啊!”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看向了顾佐,笑骂道:“顾喷子,你教的?” 顾佐无奈地摊开了手,苦笑道:“殿下,那倒真不是,下官只是点了他一下海外之地,结果他自己举一反三了!” “好,脑袋灵光最好,本王还怕你贾子信真是个愣头青,突然上任后会被大理寺里的官吏给架空,现在看起来倒是本王多虑了。” 朱高煦欣慰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口道:“那就这么判吧,全部流放海外藩国。” “不过你方才说的对,这流放归流放,也不能白白送给那些藩王,毕竟可都是人才啊,定出一个价格,卖给他们!” 顾佐:“???” 贾谅:“???” 啥? 你说啥? 我尼玛啊! 你这有点过分了吧? 那可是朝廷命官,不是街头大白菜啊! 你都把人家流放海外蛮夷之地,还要从人家身上捞一笔? 汉王朱高煦,你可真是“朱扒皮”啊!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第406章 宁国与野望!朱权人都傻了! 倭国,京都。 两个傀儡天皇自从签订条约后,彻底被圈禁了起来。 就连掌控倭国实权的幕府四代将军,如今也成了提线木偶,任由郑和与朱权摆弄。 郑和与朱权二人,并未急着公布倭国自愿归附大明的消息,而是十分鸡贼地引而不发。 就在京都事变当日夜里,整个幕府上下被屠戮一空。 因为细川氏主动归降天朝,有着这群带路党,大明将士毫无阻碍地发动了突袭,清洗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毕竟细川氏乃是幕府三管领之一,其本身就在幕府中占据核心地位。 足利幕府的最高首领和镰仓幕府一样,也称为征夷大将军,如今是四代将军足利义持。 幕府将军以下,设有相当于镰仓幕府执权的管领。 管领这个职务,是由斯波、细川、畠山三家轮流担任,称为“三管领”。 三管领以下,设有政所、问注所、侍所三个核心机构。 政所在镰仓幕府时代是掌管行政的重要机关,在足利幕府时代,它的职权大大缩小,仅限于管理幕府的财政税收及诉讼等事务。 问注所本来是幕府的司法机关,因诉讼裁判权移归政所,它就形同虚设了。 侍所是幕府的军事机关,它的首长称为“所司”,由赤松、山名、一色、京极四家组任,合称“四职家”。 “四职家”和“三管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室町幕府的领导核心。 除此之外,幕府里面身居高职之人,不少都是三职家的分家或畿内周围的强力大名和守护,与血缘、家名、功业多少都有些关系。 当日因细川氏主动归降天朝,暗中运作送入了上万名大明骁勇潜入帝都,而后更是成为带路党,趁夜色带着这上万名精锐,将幕府将军足利氏与三管领斯波氏、畠山氏杀了个血流成河。 就连四职家中也唯有京极家见势不对,选择投靠细川氏,这才得以保全。 当然,京都虽然大乱,落入明军之手,但这些大名之所以能够在幕府身居高位,不单单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更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实力。 不管是“三管领”还是“四职家”,都担任着地方上的守护大名,手里面还握着几千人的军队。 倭国这种可笑的政治体制,郑和、朱权、王景宏看了都是直摇头。 “宁王殿下,‘血屠计划’已经开始了,水师提督吴宣率水师精锐,正散布在倭国所有沿海港口,大肆烧杀劫掠,这些地区的地方大名已经来不及顾上京都的事情了。” 王景宏指着倭国地形图,圈出了沿海各大港口。 血屠计划,是他们水师三人组根据汉王殿下的命令,配合海贼王纪纲袭扰倭国沿海港口地区,所制定的计划。 因为汉王殿下给出的命令,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金银财宝、钱财粮食甚至是人口,都可以疯狂掠夺,注定会给倭国子民带来无数血泪,所以名为“血屠计划”。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不只是大明朝,自元朝开始,倭寇在这片土地之上犯下的罪孽,现在都到了该偿还的时候了! 朱权闻言眼睛一亮,顿时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此一来,那王师陆军精锐,可分兵从京都出击,扫荡不臣的地方大名,这样我等攻占倭国的时间,可就大大缩短了!” 其实朱权还有一句话没说,这样一来的话,他这位宁王殿下,很快就能成为这倭国的主人了! 倭国? 不对! 这名字不好听! 不如叫“宁国”! 宁国之主! 宁国之王! 朱权突然张开了双臂,享受着这令人迷醉的自由气息。 因为当年那场靖难之役,他被燕王朱棣裹挟着造反,打光了自己的家底,却拱手送给了朱棣一个大好河山! 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打消朱棣的忌惮与他猜疑,他朱权不得不龟缩在自己的封地,整日读书弹琴参禅悟道,伪装成一个高洁雅士,被当成一头猪猡圈养! 好在,出了一个朱高煦,竟然给了他们这些藩王一线生机! 诸王外放,列土封疆! 朱高煦啊朱高煦,孤还真得要好好谢谢你啊! 如果不是你朱高煦愚蠢,本王怎么能够困龙升天,重新执掌军权? 不错,现在宁国的确只有六卫三万战兵! 但那只是现在! 十年之后,宁国将会有十万战兵,甚至是五十万战兵! 到了那个时候,就算他朱权已经不在人世,宁藩一系的子孙后人,也会牢记燕藩一脉带给他们的耻辱! 只要有机会,宁国大军便能杀入中原,夺回这座本该属于他朱权的天下! 一国君主,称孤道寡! 列土封疆,反攻中土! 这就是朱高煦送给他朱权的礼物! 一想到这儿,朱权忍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 郑和王景宏等人见此情形,全都是一脸懵逼,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尼玛地,眼前这位宁王殿下,多多少少有些沾点疯魔啊! 作战计划商量得好好地,结果人突然张开双臂放声大笑,跟抽疯了一样…… “咳咳,宁王殿下。” 郑和试探性地提醒了一句,后者这才反应了过来。 “诸位抱歉,孤有些失态了。” 众人:“???” 孤? 傻了吧? 你这就开始称孤道寡了? 这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啊! 诚然,朱权贵为大明宁王,的确有资格自称“孤”。 但是因为建文皇帝与永乐皇帝的多次削藩,大明这些藩王都被削成了麻瓜,成了被圈养起来混吃等死的猪猡! 别说自称“孤”了,他们有胆子自称“本王”都算不错了! 所以在现在的大明朝,一般唯有太子殿下可自称“孤”。 可是现在,这还没有打下倭国呢,宁王朱权就开始自称“孤”了。 他那点小心思

相关推荐: 树深时见鹿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我的风骚情人   弟弟宠物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神秘复苏:鬼戏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沉溺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