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都被屠了,太子和齐王的子嗣无一存活,真是……唉!” “谁说的,太子嫡子安陆郡王还活着呢。还有太子妃,齐王妃等女眷,都没死。不过我听一个在天策府当值的朋友说,齐王妃好像被带到天策府了。” “说到安陆郡王,那可真是了得。听我在宫里当兵的儿子说,那日安陆郡王殿下以一挡万,硬生生从玄武门杀到天策府,捉了秦王的家眷,最终逼秦王妥协。” “真是少年英雄!” “太子爷也是可怜,如今就剩下这一个儿子了,估计秦王日后也是不会放过他的。” “秦王实在是太冷血了,大唐未来一片灰暗啊。” …… 诸如此类的言论,在长安城百姓之中传的很广。 李承道手段果决、勇猛无双的名声也算是彻底传开了。 相比之下李世民收到的则是一片骂声。 毕竟弑兄逼父太违背人伦纲常了,严重违背百姓们一直信奉的价值观。 长安城内百姓们的言语渔轮,自然是瞒不过秦王府的耳目眼线。 不过对于这些言论,李世民却置若罔闻。 对他而言,百姓们再怎么私下议论他,只要不摆在明面上,也影响不了大局。 既然如此,又何须放在心上。 从古至今,永远是成王败寇! 有朝一日他登上皇位,事实的真相如何,还不是任由他说了算? .. 第十六章 你也配说孝 清晨,李世民一身锦袍便衣,在太监的陪同下来到了太极殿后面的湖心亭,面见李渊。 此时,李渊正在湖心亭默默发呆。 “儿臣拜见父皇。” 来到李渊身旁,李世民弯腰行礼,十公恭敬。 但李渊只是随手往湖里抛了一些鱼食,给那些锦鲤投食,顿时引起一阵万鲤汇集的壮丽画面。 至于李世民,似乎完全被他给无视了。 被如此无视,李世民也不恼,从太监手里接过食盒,放在桌子上后说道: “父皇,这是儿臣特地让府上的厨子做的,都是父皇喜欢的吃食,父皇不如尝一尝?” 说罢,他亲手打开食盒,将里面的精致餐点给一一端出,摆在桌上。 李渊看也不看李世民一眼,冷笑道:“惺惺作态。” 李世民依旧保持父子君臣礼仪,恭敬说道:“这都是儿臣的一片孝心,父皇若是不喜,儿臣便撤了。” “孝心!”李渊勃然大怒,挥手一把将桌上所有的饭菜给拨到了地上,怒斥李世民,“你这弑兄逼父之人,也配和朕说孝心!” 饭菜洒落下来,洒了李世民一身,让他看上去十分狼藉。 周围的太监宫女们,更是连忙跪下,脑袋死死的埋在下面,一个个吓的身体颤抖若筛糠。 “父皇何必这样。” 李世民抬头看向了李渊,脸色带着怒意,语气也拔高了些许。 “父皇你明明更想让儿臣坐江山,但却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始终在儿臣和大哥之间徘徊。” 李世民的眼眶通红,“若非不得已,儿臣何尝愿意手足相残,背下一个弑兄逼父的千古骂名。 可是这段时间,你和大哥陆续把我麾下大军和将领,全都调离长安。 儿臣害怕啊! 儿臣担心若再不动手,就没有机会了。 更担心大哥为了将来皇位坐的安稳,会将儿臣铲除。 说到底这一切还是因为父皇你优柔寡断。 要么你就废了大哥太子之位,要么你就彻底断了我的念头。 可你偏偏给了儿臣希望,又不断亲手打破这个希望。 这大唐江山,有一半都是儿臣打下来的。 这位置大哥坐的,儿臣怎么就坐不得?” 说到最后,李世民的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 李渊也怒了,大声喝道:“朕的确在你和建成之间犹豫徘徊,犹豫着将来这皇位到底传给谁。 可无论如何,你都不该行弑兄之举! 为了皇位手足相残,你还算个人吗!” 面对李渊的呵斥,李世民毫不退让,言语凌厉而咄咄逼人。 “儿臣别无选择! 自从父皇封儿臣为天策上将,许儿臣自置官属的权力开始。 就注定了儿臣和大哥之间水火不容。 大哥即便现在不杀儿臣,但他登基之后,也必会杀儿臣。 没有任何皇帝能够容忍一个几乎是小朝廷的天策府,更没有任何皇帝能够容忍一个重兵在握的亲王。” 李渊呆呆的站在原地,半响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他的脸上,尽是懊恼和痛苦的表情。 李世民说的没有错,眼下手足相残的局面,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李世民直直地看着李渊,继续说道:“父皇,大哥已死,储君之位不能空悬。 秦无储君,二世而亡,这就是先例。 恳请父皇明日早朝,立儿臣为太子。” 听到李世民终于道出了真正目的,李渊讥笑道:“若是朕拒绝,你是不是就要杀了朕?” “儿臣不敢!”李世民面无表情地说道,“儿臣即便再如何丧心病狂,也不敢对父皇动手。 但事已至此,早早立儿臣为太子,有利于大唐的安定。 请父皇多加考虑,儿臣暂且告退。” 说罢,李世民也没有逼迫李渊马上给出答复,躬身行了一礼之后,才直接转身离开了湖心亭。 只留下李渊一人默默的站在湖心亭,一言不发。 离开湖心亭后,李世民对随从淡淡说道:“今日亭内所有太监宫女,一并杀了。” “诺。” 随从拱手应下,然后悄然离去。 …… 次日大朝会。 今天是玄武门之变后文武百官第一次上朝,也是李渊第一次召开朝会。 这次朝会意味着什么,所有官员们全都心知肚明,但是没有一人敢多说什么。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彻底扫除了障碍,没有谁能阻挡他迈向皇权的脚步。 殿内,文武百官坐于两侧席位,全部低着头一言不发。 只是偶尔有人抬头看向了前方那两个原本属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位置。 如今两人已不在,只剩下这场宫斗的胜利者。 李世民站的席位,在文武百官最前面。 感受到不断从周围投射过来的目光,他神色平淡没有丝毫波动,唯有目光微微闪烁。 如今朝堂之上的官员,大都是李渊和李建成的心腹。 唯有将他天策府的官员,全都搬上朝堂,占据重要位置,才算是真正走上了他执掌大唐帝国的第一步。 不过不着急,等他被立为太子之后,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那一日湖心亭对话,尽管最后不欢而散。 但他相信,已经发展到了眼前这种局面,为了大唐,李渊别无选择,只能立他为太子。 今日李渊升朝,估计就是向文武百官、向天下宣布立他为太子的日子。 抬头看向那张高高在上的龙椅,李世民眼里的火热之色一闪而逝。 “大哥,我向你保证,我登基后,绝对会做一个好皇帝!” .. 第十七章 册立皇太孙 朝堂之上,李渊缓缓走来。 大殿之中,原本三三两两小声私语或者闭目养神或者在心中不断敲打算盘的臣子们,全都起身行礼。 一套并不如何繁琐的礼仪结束之后,李渊坐在龙椅之上,并没有往常那种精气神,更没有气吞万里的帝王乞气概。 相反,他眼神有些涣散,似乎十分疲惫的模样。 斜眼看了李世民一眼之后,他打起精神,将目光投向了殿内的众臣。 他以前很享受这种居高临下,俯瞰天下的感觉。 可是现在,剩下的却只有说不尽的疲倦。 为了这个位置,儿子们手足相残。 一夜之间,他死了两个儿子,十几个孙子孙女。 这对辛苦打下天下,登上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的李渊而言,实在是无法接受。 “启禀陛下,江南道近来爆发洪水殃及农田,当地官员请求减轻赋税。” “陛下,十日前,突厥侵扰秦州、兰州,扬言要马踏雁门关。” “岭南越州人卢南起事,杀越州刺史。” “吐谷浑、党项侵扰河州。” 朝堂之上,一封封奏疏呈上来。 大臣像往常一样,商议国事。 时间一晃,转眼间就日上三竿。 “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朝会接近尾声之时,礼部尚书兼天策府长史、检校黄门侍郎的唐俭整理衣冠,缓缓起身。 朝堂大臣,立马屏住呼吸。 知道今天朝会的重点来了。 唐俭深深鞠躬,道:“陛下,国失储君,乃举国之殇。 然而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储君。 秦王文韬武略,可担此重任。” 唐俭说完,满朝百官全都寂静无声。 整个大殿一片安静,落针可闻。 李世民坐在席位上,眼观鼻鼻观心,似乎与他无关。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李渊依旧一言不发。 只是两眼空洞的看向大殿外的蓝天白云。 唐俭始终保持躬身姿态。 脑门上密布着一些细不可察的汗水。 李渊越是一言不发,他越感到压力巨大。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渊终于开口了。 “太子薨,朕心甚痛。 传令下去,天下尽哀,服丧三年。 简命礼部办理丧仪,亲王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摘冠纬素服七日,直省官员摘冠素服三日,在京官员军民十三日内不得作乐、不得嫁娶。” 李渊声音沙哑,交代了一些李建成死后的丧事。 才猛地抬起头,原本浑浊的双眼刹那间变得精光灿灿。 他居高临下俯视着大殿内所有的官员,道: “按照祖制,太子薨,可由太子嫡子继承储君之位。 朕之长孙安陆郡王,素有贤名。” 说到这里,李渊停顿了一下。 而大殿内的满朝文武,包括李世民在内,全都满脸惊愕。 尤其是李世民,看向李渊的眼神当中,都快要喷火了。 李渊直直的盯着李世民,两人目光对视。 “今立长孙安陆郡王李承道为皇太孙!” 声音落下,满朝哗然。 在场之人,多为李渊心腹,还有一部分与李建成交好。 只有极少部分大臣,是李世民的党羽。 但无论是那一派系的臣子,都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储君之位板上钉钉要落在李世民头上。 可谁曾想,李渊并没有立太子,而是立李承道为太孙! 华夏以礼治国,礼制、祖制无论是谁都不敢违背。 皇帝,为一国之君。 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皇太叔都为储君。 除却君和储君之外,其余之人地位再高,都是臣子。 按照继承制度,皇太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皇太孙是第二顺位继承人,后面才轮到皇太弟和皇太叔。 当然,华夏历朝历代,鲜有册封皇太叔和皇太弟。 李建成死了,李承道作为太子嫡子,作为皇长孙,的的确确有资格继承储君之位,被立为皇太孙。 李渊这番册封,谁都没有办法反驳。 即便李世民心中怒火滔天,也万万没有想到李渊竟然会来这一手。 这完全大乱了他的计划。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强行稳住躁乱的心情。 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应对之策。 朝堂当中,大都是李渊和李建成的心腹大臣。 尽管他们听到李渊宣布册立李承道为皇太孙的时候,都大惊失色。 但同时心中也感到一阵畅快。 虽然李世民弑兄之事被压着,朝廷对于玄武门兵变一事业含糊其辞。 可这些大臣们都是老狐狸,谁不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 只是太子已死,现在李世民势大。 并且还掌控了皇城,因此谁也没有那个胆子去挑破其中的龌龊。 这是皇室夺嫡之争的丑闻,谁要是去深究,那是真的找死。 原本以为只能咬牙看着李渊被逼无奈,立李世民为太子。 现在出现了这样的专机,顿时个个嘴角带笑。 尤其是李建成的一些党羽,更是欣喜若狂。 “陛下英明!安陆郡王当为皇太孙。” “安陆郡王虽然年幼,尚未及冠,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于礼于制,安陆郡王都该立为太孙。” 在众多靠向李建成的大臣们的声援之下,李渊豁然起身,神色肃然,道: “礼部尚书唐俭,速速拟定旨意,昭告天下!” 人人都以为他没有选择,只能咬着牙,心中无比憋屈的立李世民为太子。 历史上也的确如此,除了李世民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资格。 可现在李承道杀出玄武门,攻入天策府等一系列的事情,足以表明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低估了的皇孙。 在有李承道这个选择之下,李渊毫不犹豫选择了他,而不是令他充满怒意和恨意的李世民。 这个他最看好的儿子,实在是伤透了他的心。 礼部尚书唐俭脸色煞白,看了一眼同样脸色发白的李世民,心中满是苦楚道: “臣,领旨!” .. 第十八章 你还嫩了点 唐俭原本与李世民交好,由他的口来提及储君之位不得空缺。 结果李渊直接下达旨意,册立李承道为皇太孙。 这一举动和行为,直接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有了储君的名分,承道无论做什么,都要轻松许多了。” 李渊默默想着,目光从殿内一片哗然的众臣身上掠过,最终落在了满脸难以置信之意的李世民的脸上,微微一笑。 跟你老子斗,还是嫩了点。 李世民回过神来后,一张俊逸的脸满脸铁青。 他拼命压制心中的暴怒,强忍着想当场拔剑伤人的冲动。 李渊居然册立李承道为皇太孙! 这完全出乎李世民的意料,让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旨意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下达,除非李世民丧心病狂杀了这满朝的文武。 否则这李承道为皇太孙这件事就根本无法压下去,也无法隐瞒。 他辛苦谋划的一切,似乎已成定局。 “朕有些乏了,若无其他事,便退朝吧。” 李渊一挥帝王衮冕,傲然走出了大殿。 留下一群大臣们原地面面相觑,最后看着脸色阴沉无比且一言不发的李世民。 一个个也噤若寒蝉,纷纷鱼贯而出,离开大殿。 只留下面如止水,脸色铁青的李世民站在原地呆呆的望着那张龙椅。 …… 天策府内。 “为什么,父皇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哥都死了,还不愿意册封我为储君!” 书房里,李世民将房内所有能摔的东西全部给摔了。 连书架都倒在地上,整个书房无比狼藉。 原本自在必得的太子之位,竟然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李世民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 府中新换的一批下人,全都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在这时候出现在李世民面前,甚至都不敢呆在书房附近。 生怕一个不小心被遭遇无妄之灾。 不过唯有一人敢于接近暴怒的李世民,那便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书房一角静静看着李世民发泄,等他发泄过后才叹息一声,“殿下息怒,莫要气坏了身子。” “息怒?辅机你让我如何息怒!” 李世民神色狰狞,“我恨不得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问一句为什么!” 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传出去的话恐怕会让无数人哗然。 也只有在长孙无忌面前,李世民才敢这般没有顾忌。 先是李建成,现在又是李承道。 在争夺储君的关头,接连输给了这对父子,让李世民异常愤怒。 长孙无忌拱手道:“陛下这一手属实是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原本所有人都以为太子之位板上钉钉落要在殿下身上,就这样被破解了。 如今圣旨以下,满朝文武对这道圣旨,很少有不满意的。 目前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 我们得从其他角度来寻找破局的方法。” 即便李世民以雷霆之势控制了皇宫,进而从李渊手中拿到兵权,掌控长安。 但现在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们,要么是跟随李渊起义的老臣,要么是倾向太子的大臣,很少有倒向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册立李承道为太子的旨意,畅通无阻的从朝堂上传到地方。 对此李世民毫无办法。 事已至此,即便他拿刀架在李渊脖子上来威胁他,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李世民看着满目狼藉的书房,呆呆的说道:“本王杀了太子和齐王,伤透了陛下的心。” 长孙无忌正色道:“殿下,从决定起事开始,太子和齐王就必须要死。 现在不是纠结是否让陛下伤心,而应该想着该如何进一步扩大玄武门兵变的战果。” 李世民使劲摇了摇头,道:“是本王陷入死胡同了。辅机,现在这种局面,该如何是好?” 长孙无忌道:“虽然陛下册立安陆郡王为皇太孙,眼下的局面对殿下而言,表面上的确十分不利。 但实际情况却是长安和皇宫,尽在殿下的掌控当中。 李承道即便是皇太孙,也只是一个不能出现在朝堂上的储君。 除了占据储君名分之外,事实上他什么都得不到。 整个朝廷,还是殿下说了算。 殿下可以假借陛下的名义,施行皇帝之权利。 但时机成熟之前,绝不能迫不及待登上大宝。 更不能伤害陛下半分。 否则殿下恶名再起,很容易给太孙钻了空子。” “本王明白。”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脸色逐渐恢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虫族之先婚后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小怂包重生记(1v2)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姑母撩人